赏析:
《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了多种修辞方式,如反问、隐语、互文等,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诗歌的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句式长短兼有,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式微》的意象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形象,对后世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诗只有短短的两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诗人紧接着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他们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两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首先,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两章只变换了“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躬、身两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所以,“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两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其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所以,“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两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在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这两句在表达作品主题的同时,也保持了押韵的和谐。
总之,《式微》以其巧妙的变换和精妙的用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君主事业的忠诚和对于辛劳的无奈。这种表达方式在后世的古典诗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