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的特点

特点
孟子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善辩和善喻。

首先,孟子是一位善辩的雄辩家。他能够运用辩才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对付那些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选择言辞。他直截了当地讲话,毫不婉转曲折。他能够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讲话艺术比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其次,孟子也是一位善喻的人。他长于使用譬喻,他的辞不迫切,但意义却已经独到。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在《孟子见梁襄王》中,他使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他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通过对比旱苗的槁枯和雨水的滋润,他展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综上所述,孟子的特点是善辩和善喻。他能够运用辩才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对付那些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同时,他也能够运用生动的比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以此来说明道理。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言论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诗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游说仁政思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