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

  • mèng
    jiàn
    liáng
    xiāng
    wáng
  • [
    xiān
    qín
    ]
    mèng
  • mèng
    jiàn
    liáng
    xiāng
    wáng
  • chū
    rén
    yuē
    wàng
    zhī
    rén
    jūn
    jiù
    zhī
    ér
    jiàn
    suǒ
    weì
    yān
  • rán
    wèn
    yuē
    tiān
    xià
    è
    dìng
    duì
    yuē
    dìng
  • shú
    néng
    zhī
    duì
    yuē
    shì
    shā
    rén
    zhě
    néng
    zhī
  • shú
    néng
    zhī
    duì
    yuē
    tiān
    xià
  • wáng
    zhī
    miáo
    yuè
    zhī
    jiān
    hàn
    miáo
    gǎo
  • tiān
    yóu
    rán
    zuò
    yún
    peì
    rán
    xià
    miáo
    rán
    xìng
    zhī
    shì
    shú
    néng
    zhī
    jīn
    tiān
    xià
    zhī
    rén
    weì
    yǒu
    shì
    shā
    rén
    zhě
  • yǒu
    shì
    shā
    rén
    zhě
    tiān
    xià
    zhī
    mín
    jiē
    yǐn
    lǐng
    ér
    wàng
    zhī
  • chéng
    shì
    mín
    guī
    zhī
    yóu
    shuǐ
    zhī
    jiù
    xià
    peì
    rán
    shuí
    néng
    zhī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游说仁政思想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语(yù预):告诉。
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领:即脖子。
由:通犹。
定:安定。
孰:谁。
嗜:喜欢。
与:归附。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是一篇赋予了孟子思想的对话文章。文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通过孟子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展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文章背景设定在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阶级对立尖锐。孟子在这个时代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孟子首先谒见梁惠王,向他游说,同时也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

在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中,孟子运用了天上雨水和地上流水的比喻,来阐述君泽和民心的关系。这种比喻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通过这种巧妙的比喻,孟子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整篇文章简洁易懂,语言简练,符合刘熙载所说的“至简至易”。孟子的思想在文章中得到了印证,他主张的“仁政”“王道”在当时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孟子的思想,以及他对于社会政治的关切和努力。 《孟子见梁襄王》赏析详情»

特点

孟子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善辩和善喻。

首先,孟子是一位善辩的雄辩家。他能够运用辩才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对付那些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选择言辞。他直截了当地讲话,毫不婉转曲折。他能够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讲话艺术比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其次,孟子也是一位善喻的人。他长于使用譬喻,他的辞不迫切,但意义却已经独到。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在《孟子见梁襄王》中,他使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他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通过对比旱苗的槁枯和雨水的滋润,他展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综上所述,孟子的特点是善辩和善喻。他能够运用辩才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对付那些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同时,他也能够运用生动的比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以此来说明道理。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言论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孟子见梁襄王》特点详情»

猜您喜欢

齐人有一妻一妾

先秦 孟子及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卷耳

先秦 佚名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柏舟

先秦 佚名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