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辛弃疾的山水词与前代山水诗不同,不仅是单纯地模拟自然,更重要的是富于想象,赋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时又兼有磅礴的气势。《山鬼谣》就是这样一首词。
词的开头两句“问何年,此山来此?”通过使用“来”字,将整座山拟人化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座山肯定有形成的日期,但在古代科学知识不发达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提问的对象并不明确,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得遥远的太古时代融入了凄凉的西风和残阳之中,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一段营造了冷峻阴森的氛围,同时引发了关于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想象。
接下来的几句词中,词人使用了猜度之词:“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白虎通义》中说:“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传说中,伏羲开始画八卦,创造了书契,开启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列子·天瑞》中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周易》的疏云中说:“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通过这些描述,词人将这块怪石写得超越了千古,无与伦比。这是从纵向的角度来写的。
而“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空山无人,溪水清澈,沿着溪水行走,一尘不染。尽管人间经历了沧桑,但这里依然“红尘不到”,只有这里才与太古相似。这一段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龌龊现实的厌恶。词人独自游览雨岩时的词作,大多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感慨。
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词人相对的只有这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词人共饮,酒杯却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的物体。而山鸟覆杯,可能是无心的行为,也可能是有意为之,甚至可能是精灵所为。这一插曲将“山鬼”的灵魂从无到有,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从中可以看出,山鸟的插曲正是人与物之间交感的契机。这一点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