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谣·问何年》原文赏析

  • shān
    guǐ
    yáo
    ·
    wèn
    nián
  • [
    sòng
    dài
    ]
    xīn
  • yán
    yǒu
    shí
    zhuàng
    guài
    shèn
    sāo
    jiǔ
    míng
    yuē
    shān
    guǐ
    yīn
    ér
    gǎi
    jīn
    míng
    wèn
    nián
    shān
    lái
    西
    fēng
    luò
    kàn
    jūn
    shì
    huáng
    shàng
    zhí
    zuò
    tài
    chū
    míng
    shàng
    suàn
    zhī
    yǒu
    hóng
    chén
    dào
    jīn
    yóu
    beī
    shuí
    zuì
    jūn
    cuī
    weí
    weì
    shān
    niǎo
    beī
  • zuó
    lóng
    qiū
    fēng
    mén
    qián
    shí
    làng
    xiān
    gēng
    shān
    guǐ
    chuī
    dēng
    xiào
    jīng
    dǎo
    shì
    jiān
    ér
    yuē
    chù
    hái
    wèn
    qīng
    yóu
    zhàng
    gōng
    liáng
    shén
    jiāo
    xīn
    dài
    wàn
    xié
    jūn
    biān
    chī
    luán
    fèng
    sòng
    yuǎn
    yóu

原文: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相关标签:写景咏物抒情感慨山鬼谣

译文及注释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离骚》:“屦贱不足以穿,蓐收不足以卧。”
“鸾鸟”、“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和美好的事物。
《远游》: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游览之作,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思考。
摸鱼儿:即山鬼谣,是一种古代词牌名,此处指词牌名。
双调:指词牌的曲调,上片六仄韵,下片七仄韵,共一百十六字。 《山鬼谣·问何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他首次罢官退居带湖时期,他经常去附近的风景胜地博山游览。博山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以其壮丽的山岩和清澈的湖水而闻名。在博山的雨岩上,有一块形态怪异的巨石,长达三十多丈。辛弃疾被这块巨石所吸引,他觉得它像是山中的鬼怪一样神秘而威严。于是,他借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山鬼”一词,将这块巨石称为“山鬼”,并写下了这首《摸鱼儿》词。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自己的视角描绘了这块巨石的壮丽和神秘。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巨石的形态和气势,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他将自己比作一只摸鱼儿,试图触摸这块巨石,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辛弃疾将这首词的词牌改名为《山鬼谣》,这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词所描绘的巨石就像是山中的鬼怪一样神秘而威严。他希望通过这首词能够唤起读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辛弃疾在罢官退居带湖时期的一次游览经历,他在博山的雨岩上看到了一块形态怪异的巨石,被它的壮丽和神秘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摸鱼儿》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辛弃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热爱。 《山鬼谣·问何年》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辛弃疾的山水词与前代山水诗不同,不仅是单纯地模拟自然,更重要的是富于想象,赋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时又兼有磅礴的气势。《山鬼谣》就是这样一首词。

词的开头两句“问何年,此山来此?”通过使用“来”字,将整座山拟人化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座山肯定有形成的日期,但在古代科学知识不发达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提问的对象并不明确,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得遥远的太古时代融入了凄凉的西风和残阳之中,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一段营造了冷峻阴森的氛围,同时引发了关于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想象。

接下来的几句词中,词人使用了猜度之词:“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白虎通义》中说:“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传说中,伏羲开始画八卦,创造了书契,开启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列子·天瑞》中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周易》的疏云中说:“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通过这些描述,词人将这块怪石写得超越了千古,无与伦比。这是从纵向的角度来写的。

而“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空山无人,溪水清澈,沿着溪水行走,一尘不染。尽管人间经历了沧桑,但这里依然“红尘不到”,只有这里才与太古相似。这一段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龌龊现实的厌恶。词人独自游览雨岩时的词作,大多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感慨。

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词人相对的只有这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词人共饮,酒杯却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的物体。而山鸟覆杯,可能是无心的行为,也可能是有意为之,甚至可能是精灵所为。这一插曲将“山鬼”的灵魂从无到有,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从中可以看出,山鸟的插曲正是人与物之间交感的契机。这一点非常巧妙。 《山鬼谣·问何年》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代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西江月·遣兴

宋代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宋代 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