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赏析

赏析
《边塞赋》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赋体诗。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紧急情况、壮阔场面和英勇士兵的牺牲精神,表达了对忠诚和勇敢的赞美。

诗的开头就展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使用了“羽檄”、“烽火”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强调了军情的危急。接着,诗人描写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通过“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等描写,展示了敌方的强大和汉方的愤怒。这些描写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埋下了伏笔。

诗的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了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通过“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等比喻,描绘了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同时,诗人也突出了士兵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这些描写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士兵们的英勇和坚韧。

诗的结尾是全诗的精华,通过“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等表达了忠诚和勇敢的壮士在严峻考验中的表现。诗人用《九歌·国殇》中的辞语来赞扬为国捐躯的壮士,表达了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诗句流传广泛,成为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标志,鼓舞了人们的士气。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边塞赋》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紧急情况、壮阔场面和英勇士兵的牺牲精神,表达了对忠诚和勇敢的赞美。诗中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语言,展示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下的英勇和坚韧,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诗文: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 一作:征骑)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相关标签:乐府边塞生活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