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深秋拂晓时的长安景色和思归之情。诗人通过眼前的见闻,将长安城的景象与自己的心境相结合,展现出凄清而壮阔的氛围。
首联以总揽长安全景为开篇,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眼前的云雾缓缓飘游,宫观楼阁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的“凄清”二字既是客观的描写,也是主观的感受,凸显了秋意的清冷与心境的凄凉。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通过目见和耳闻来描绘景物。诗人看到天空中残余的星光和南归的秋雁,同时听到远处高楼传来的长笛声。残星和雁阵是秋夜将晓时最具特征的景象,而长笛声则为这一景象增添了情感的色彩。诗人思考着长笛声所传达的情感,是对人生易逝的感慨,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怀远?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被杜牧称为“赵倚楼”。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可能是因为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颈联写俯察,描绘了夜色褪尽,晨光大明时的景象。诗人看到竹篱旁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通过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卉之中,形象传神,同时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相似之处。诗人看到枯荷的憔悴和追思往日红艳的莲花,不禁感叹红颜易老、好景无常;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则给人以宁静和安详之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长安的景色和诗人的思绪,展现了深秋拂晓时的凄清壮阔之美。诗人以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感受相结合,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