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流:指移动。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篱:篱笆。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解: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云:指云彩。
攀:攀附,指云彩附着在天空中。
漫天:遍布整个天空。
楼台殿阁:指宫殿和楼阁。
耸立:高高地矗立。
触天空:好像触碰到天空一样高。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大雁南飞:北雁飞越关塞向南方迁徙。
关塞:边境的关口。
悠扬:悠扬动听。
笛声:指吹奏的笛子声音。
只身:独自一人。
倚楼中:倚靠在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艳萦:艳丽绽放。
菊花:秋天开放的菊花。
静静地:安静地。
吐芳幽:散发出幽香。
红红的:鲜红的。
莲花:莲花的花朵。
落瓣:花瓣掉落。
忧心忡仲:形容忧愁的样子。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鲈鱼正美:指张翰。
头戴楚冠:戴着楚冠。
学着囚徒把数充:模仿囚徒数数。
南冠:楚冠。
囚徒:被囚禁的人或战俘。
汉字译文: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注解及译文详情»
赵嘏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他在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参加进士考试,但遗憾地没有通过。因此,他只能在长安城寓居,远离家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感受到了深秋的凄凉景象,这让他更加思念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
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在长安期间创作的,他独自一人在异乡,感受到了孤独和思乡之情。他观察到秋天的景象,树叶渐黄,寒风凛冽,大地逐渐沉寂。这些景象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他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在这首诗中,赵嘏用简洁而凄美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他描述了秋天的景象,以及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美好,以及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展现了赵嘏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以及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尽管他身处异乡,但他的心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思乡情怀,他们在异乡漂泊时,常常怀念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
赵嘏的这首七言律诗,以其深情和凄美的笔触,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在长安时期的创作背景的一部分,展现了他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七律描绘了深秋拂晓时的长安景色和思归之情。诗人通过眼前的见闻,将长安城的景象与自己的心境相结合,展现出凄清而壮阔的氛围。
首联以总揽长安全景为开篇,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眼前的云雾缓缓飘游,宫观楼阁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的“凄清”二字既是客观的描写,也是主观的感受,凸显了秋意的清冷与心境的凄凉。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通过目见和耳闻来描绘景物。诗人看到天空中残余的星光和南归的秋雁,同时听到远处高楼传来的长笛声。残星和雁阵是秋夜将晓时最具特征的景象,而长笛声则为这一景象增添了情感的色彩。诗人思考着长笛声所传达的情感,是对人生易逝的感慨,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怀远?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被杜牧称为“赵倚楼”。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可能是因为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颈联写俯察,描绘了夜色褪尽,晨光大明时的景象。诗人看到竹篱旁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通过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卉之中,形象传神,同时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相似之处。诗人看到枯荷的憔悴和追思往日红艳的莲花,不禁感叹红颜易老、好景无常;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则给人以宁静和安详之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长安的景色和诗人的思绪,展现了深秋拂晓时的凄清壮阔之美。诗人以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感受相结合,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赏析详情»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