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原文赏析

  • huā
  • [
    táng
    dài
    ]
    yuán
    zhěn
  • qiū
    cóng
    rào
    shè
    táo
    jiā
    biàn
    rào
    biān
    jiàn
    xié
  • shì
    huā
    zhōng
    piān
    huā
    kaī
    jìn
    gēng
    huā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相关标签:咏物菊花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注释: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lí):篱笆。
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尽:完。
更(gèng):再。 《菊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公元796年(唐元和二年)的长安创作的。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和才子佳人。

诗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首诗,可能是受到了长安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美丽的启发。长安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无疑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可能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宫殿庭院、花园湖泊等地寻找灵感,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都在这个时期活跃。诗人可能受到了其他优秀作品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激发。他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长安的热爱和对唐朝繁荣的赞美,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学造诣。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796年的长安,这个时期的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诗人可能受到了长安的繁华景象和唐代文学的影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长安和唐朝的热爱和赞美。 《菊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元稹的《咏菊》一诗的特点和意义。文章首先指出了菊花虽然不如牡丹和兰花那样富丽和名贵,但因为其坚强的品格和高洁的气质,一直受人偏爱。接着,文章分析了诗中的几个关键句子。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描绘了菊花环境幽雅,如同陶渊明家的感觉。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赏菊的情景,流连忘返。接着,文章解释了诗中的转折之处,即诗人爱菊的原因。诗人指出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就没有花景可赏。因此,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最后,文章总结了这首诗的特点,认为它从平常的题材中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巧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整篇赏析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揭示了诗人对菊花的独特情感和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美。 《菊花》赏析详情»

金朝诗人元稹的照片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间的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出生于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是元宽,母亲是郑氏。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的十四世孙。

在早年,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致力于创作新的乐府诗。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试图通过创新和改革,使乐府诗重新焕发活力。

元稹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被誉为“元白”,与白居易并称。

元稹的生平和事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

猜您喜欢

菩萨蛮·秋风扫尽闲花草

宋代 夫寿妻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着酒香。

题李俨黄菊赋

宋代 耶律洪基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明月何皎皎

两汉 佚名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