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离思五首·其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元和五年(810年),作者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创作的。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创作这首诗是因为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另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的。 《离思五首·其四》创作背景详情»
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沧海水”和“巫山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爱妻的深情厚意。诗人借用这两个绝美的景象,将夫妻之间的感情比喻为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强调了其深广和美好。诗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意境深远,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这首诗也从客观上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的认识。
诗中的“难为水”、“不是云”是情话,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偏爱之情。这样的夫妻感情是很少有的。诗人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通过描述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达了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诗中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话,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的花丛,也懒于回首,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同时,诗人通过“修道”一词,表达了他对世事的看破红尘和对失去心爱之人的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这首诗的抒情之情非常深厚。
整首诗的用笔也非常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的“懒回顾”、“半缘君”则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诗人的用笔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爱妻的深情厚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沧海水”和“巫山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爱妻的深情厚意。诗人借用这两个绝美的景象,将夫妻之间的感情比喻为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强调了其深广和美好。诗中的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用笔妙到,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这首诗不仅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的认识,也展现了诗人对爱妻的深情厚意。
《离思五首·其四》鉴赏详情»
是因为他对心上人的深深眷恋,使他无心去欣赏其他的美景。这句诗用花来比喻人,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专一和深情。他宁愿选择修道,也愿意与心上人共同修行,表达了他对心上人的追求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手法,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深深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水、云、花都成为了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对它们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深情厚意。诗句简短而含蓄,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深情,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手法,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句简短而含蓄,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深情,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艺术魅力,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佳作。
《离思五首·其四》鉴赏二详情»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间的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出生于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是元宽,母亲是郑氏。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的十四世孙。
在早年,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致力于创作新的乐府诗。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试图通过创新和改革,使乐府诗重新焕发活力。
元稹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被誉为“元白”,与白居易并称。
元稹的生平和事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