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原文赏析

  • jīn
  • [
    xiān
    qín
    ]
    míng
  • qīng
    qīng
    jīn
    yōu
    yōu
    xīn
    zòng
    wǎng
    níng
    yīn
  • qīng
    qīng
    peì
    yōu
    yōu
    zòng
    wǎng
    níng
    lái
  • tiǎo
    zài
    chéng
    jiàn
    sān
    yuè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相关标签:诗经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的衣领是青青的,我的心境是悠悠的。即使我没有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吗?
你的佩带是青青的,我的情怀是悠悠的。即使我没有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来找我吗?
我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注释: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sì)音:保持音信。嗣:接续,继续。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tiāo,一说读t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子衿》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现代学者的观点,这首诗被普遍认为是一首情歌。诗中的歌者深深地爱上了一位青年,他们约定在城阙见面,然而青年一直没有出现,让歌者等待得很久。歌者焦急地来回走动,望眼欲穿,心中充满了埋怨,他不理解为什么情人不来赴约,更加奇怪的是他为什么没有捎来任何消息。因此,歌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子衿》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单相思之情。每当她看到青青的东西,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希望能看到心上人的身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就会感觉像隔了三个月那么久。整首诗采用倒叙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非常逼真,而且意境非常美丽,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思念之情。诗中的“青青子衿”和“青青子佩”是用恋人的衣饰来代指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如今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去找恋人,只能等待恋人过来相会,但是恋人迟迟不来,她感到非常焦急和失望:“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给我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明确了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为等待恋人而心烦意乱,来回走动,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感觉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整首诗只有不到五十个字,但是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急万分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实现,得益于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女子的动作行为只用了“挑”和“达”两个字,主要的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比如前两章对恋人既没有音信,又没有见到他的埋怨,以及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这两段埋怨之辞通过“纵我”和“子宁”的对比,表达了急切盼望的情感中的矜持之态,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可以说是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创造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反差,生动地表现了强烈的情绪心理,可以说是因夸以成状,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强形象的效果。心理描写的手法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这首诗可以说是心理描写的先驱。

总的来说,《国风·郑风·子衿》是一首描写单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通过倒叙的手法和精妙的心理描写,诗人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焦急等待心上人的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的意境非常美丽,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优美情歌。 《子衿》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静女

先秦 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出其东门

先秦 佚名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越人歌

先秦 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