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往昔曾经开玩笑地说过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照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要用完了,我珍藏着你的针线盒不忍打开。
因为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为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确实知道死别之恨是世间人人都有的,但我们这对共同经历苦难的夫妻的死别更加令人痛苦。
注释:
戏言:开玩笑的话。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
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
怜:怜爱,痛惜。
诚知:确实知道。
《遣悲怀三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公元811年,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这个时期正值他事业上的巅峰期。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原配妻子去世了。
元稹深爱着他的妻子,她的离世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元稹写下了这三首诗。这组诗作于公元811年,也有一种说法是作于公元822年。无论是哪个时间点,这些诗歌都是元稹对妻子的深情告白和悼念之作。
这组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稹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流露出他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怀念。
元稹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这组诗作也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元稹对妻子的深情厚意,也能够体会到他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这组诗歌不仅仅是元稹对妻子的个人表达,也是对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它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让读者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爱情的颂扬。
元稹的这组诗歌,无论是作于公元811年还是公元822年,都是他对妻子的深情告白和悼念之作。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怀念。这些诗歌也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让读者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这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爱情的颂扬。
《遣悲怀三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妻子去世后的悲伤情绪,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情来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以避免见物思人。这表明诗人试图通过消极的方式来封存对往事的记忆,但这种做法却恰好证明了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
其次,诗人保存着妻子做过的针线活,却不忍打开。这表明诗人对妻子的回忆和纪念是如此珍贵,以至于他无法面对打开这些物品所带来的痛苦。
此外,诗人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会引起自己的哀思,对婢仆产生一种哀怜的感情。这表明诗人对妻子的离去感到痛苦,同时也对妻子的陪伴和关爱心存感激之情。
诗中还描述了白天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的情景。诗人在梦中送钱给妻子,虽然看似荒唐,但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这表明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如此之深,以至于在梦中也无法忘怀。
最后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妻子去世后的悲伤情绪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于贫贱夫妻的特殊悲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遣悲怀三首·其二》赏析详情»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间的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出生于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是元宽,母亲是郑氏。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的十四世孙。
在早年,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致力于创作新的乐府诗。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试图通过创新和改革,使乐府诗重新焕发活力。
元稹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被誉为“元白”,与白居易并称。
元稹的生平和事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