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原文赏析

  • míng
    yuè
    jiǎo
    jiǎo
  • [
    liǎng
    hàn
    ]
    míng
  • míng
    yuè
    jiǎo
    jiǎo
    zhào
    luó
    chuáng
    weí
  • yōu
    chóu
    néng
    meì
    lǎn
    pái
    huái
  • xíng
    suī
    yún
    zǎo
    xuàn
    guī
  • chū
    páng
    huáng
    chóu
    dāng
    gào
    shuí
  • yǐn
    lǐng
    hái
    fáng
    leì
    xià
    zhān
    shàng

原文: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古诗十九首月亮思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月如此的皎洁明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夜里心中惆怅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走出房门独自在月下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

注释:
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
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寐:入睡。
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彷徨:徘徊的意思。
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引领:伸着脖子远望。
裳(cháng)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 《明月何皎皎》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主题是游子思念妻子的相思之情。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存在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然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些诗歌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之前的几十年间产生的。这首诗通过游子思念妻子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离别之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很常见,他们经常因为工作、战争或其他原因而离开家乡,与家人分隔千里。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他们在离别时所经历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明月何皎皎》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是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然在旅途中也有一些乐趣,但与早日回家相比,仍然觉得不如归乡为快。这种思乡之情在明月的照耀下愈发强烈,使得主人公无法入眠,只能在房间里徘徊。整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展现了他复杂的情感和内心的痛苦。

按第二种说法,此诗为闺中女子思念之作。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子,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明月的光芒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她躺在床上,看着明月透过罗帐的光芒照在自己身上,心中充满了忧愁。她无法入眠,只能起身揽起衣裳,在房间里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和情态,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诗的关键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她虽然在外地旅行,也有一些乐趣,但与早日回家相比,仍然觉得不如归乡为快。这种思念之情与她独守空闺的身份相联系,使得她的忧愁更加深刻。

整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展现了她复杂的情感和内心的痛苦。她在明月的照耀下,思念故乡,无法入眠,只能在房间里徘徊,这种情景给人一种寂寞而凄凉的感觉。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相结合,使得诗歌具有了抒情诗的特质。

无论是游子思乡还是闺中女子思念,诗中都展现了主人公的复杂情感和内心的痛苦。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归乡的渴望。整首诗充满了抒情的情感,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明月何皎皎》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宋代 陈著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代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望江南·天上月

五代 佚名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
与奴吹散月边云。
照见负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