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The crescent moon rises and hangs over the city walls of Liangzhou its bright moonlight illuminating the entire city.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Within a radius of seven li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in Liangzhou and half of the Hu people here know how to play the pipa.
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The melody of a pipa song makes one's heart ache feeling only the sound of the wind in the long and endless night.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In the government of Hexi I have many old friends who have been separated for three or five springs.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Now in front of the Hua Men Lou I see the autumn grass again. How can we watch each other grow old in poverty and hardship?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In one's lifetime how many times can one have a hearty laugh? Today when we meet everyone must drink heavily and get drunk.
注释:
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凉州也有作“梁州”的说法。
里:也有作“城”的说法。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即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即旧交或老友。
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指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54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在公元753年,哥舒翰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他的一些同僚,如高适、严武等,与岑参是老朋友。因此,在公元754年,当岑参前往北庭途经凉州时,许多老朋友前来迎接他,并举行了一次欢聚夜宴。这首诗描绘了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一起欢聚夜宴的场景。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创作背景详情»
风情。接下来的几句则开始描写夜宴的场景。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诗人自嘲的语气,他在宴会上醉倒在沙场上,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他提到“古来征战几人回”,暗示了凉州作为边塞重镇,历经战乱,但仍然繁荣昌盛。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是写诗人醉酒后的境界。他已经醉得不知天地,沉浸在自己的梦境之中。他的梦境如此清澈,如此美好,仿佛满船的梦想压过了星河。
整首诗以描写凉州夜宴为主线,通过对凉州的环境、民俗的描绘,展现了盛唐时期凉州的繁荣和边塞的豪情。诗人以豪放乐观的笔调,将自己融入到这个繁华的场景中,表达了对盛世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运用了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使整首诗具有咏唱的节奏感。同时,诗人通过对凉州的描写,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边塞的豪情,表达了对盛世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这首诗以豪放乐观的笔调,描绘了凉州夜宴的繁华景象,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边塞的豪情。诗人通过对凉州的环境、民俗的描绘,表达了对盛世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节奏感强,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盛唐时代特色的佳作。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