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注释: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李判官:不详其名。
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汉月:汉家的明月。借指故乡。乡泪:思乡的眼泪。
费:一作“损”。
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期。岑参,一个怀揣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的年轻人,决定离开京师长安,前往安西担任官职。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渴望,希望能够在新的地方有所作为。
岑参的离开并非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一次重要的使命。他被派往安西,这是一个重要的边疆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作为一名官员,他的责任是维护边疆的安全和稳定,保护国家的疆土不受外敌侵犯。
这首诗应该是岑参初到安西时送别一位回京的朋友所作。在这首诗中,岑参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他希望朋友能够平安归来,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安西有所建树,为国家做出贡献。
这首诗反映了岑参内心的矛盾和纷扰。他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挑战的担忧,都在诗中得到了表达。岑参的心情如同这个时代的背景一样复杂,既有希望和憧憬,又有不安和困惑。
唐玄宗天宝八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代,唐朝面临着内外的挑战,国家的统治和疆域的稳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岑参作为一名年轻的官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的行动和决策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这个时代的动荡和变革。岑参的离开和他对未来的期待,都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他的决定是一个勇敢的举动,也是对自己能力和才华的信心的体现。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玄宗天宝八载,岑参离开京师长安前往安西担任官职。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期,岑参怀揣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希望能够在新的地方有所作为。这首诗是他初到安西时送别一位回京的朋友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纷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天宝时期的动荡和变革密切相关,岑参的决定和行动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创作背景详情»
描写和表达,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接下来的两联,写作者到达安西后的所见所感。颈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写安西的美景。这里的“云霞出海曙”形象地描绘了早晨的美丽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而“梅柳渡江春”则表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给人一种希望和喜悦的情绪。通过这两句,诗人展示了自己对安西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两联,写作者在安西的生活和工作。颈联“火烧千里暮,帆过四山春”,写安西的边塞风光。这里的“火烧千里暮”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夕阳景色,给人一种壮丽和辽阔的感觉。而“帆过四山春”则表现了边塞的繁荣和活力,给人一种希望和憧憬的情绪。通过这两句,诗人展示了自己在安西的工作和生活的充实和快乐。整首诗通过对作者从长安到安西的旅途和在安西的所见所感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勇气、追求和热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安西的美景和边塞的辽阔和繁荣。整首诗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发。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鉴赏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