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诗人岑参的照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

人物争议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他的籍贯一直存在争议。学界对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江陵人,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另一种认为他是南阳人,即今河南南阳人。闻一多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中认为岑参是江陵人,他的先祖原本居住在南阳棘阳,后来迁徙到江陵。一些书籍也称岑参为南阳人,可能是因为他的郡望是南阳。陈铁民等人在《岑参年谱》中也支持了闻一多的观点。然而,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岑参是南阳人,例如任晓润在《岑参生年籍贯考》中认为,岑参的籍贯应该是唐代的棘阳人;廖立在《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中从唐代户籍制的角度论证了岑参的籍贯应该是南阳;刘开扬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中也倾向于南阳说。

关于岑参的生卒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学界长期以来也没有确切的考证结果。在本世纪,学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赖义辉在《岑参年谱》中考证认为,岑参生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卒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闻一多则不同意赖义辉的观点,通过详细考证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卒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六岁。陈铁民在《岑嘉州系年商榷》中也支持了闻一多的观点。曹济平在《岑参生年的推测》中认为,赖义辉的观点有明显的错误,但闻一多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他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更为确切。任晓润在《岑参生年、籍贯考》中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刘开扬在《略谈岑参和他的诗》中认为,岑参的生年至少应该比闻氏所定的后一年,即公元716年,至公元770年去世时为五十五岁。孙映逵在《岑参生年考辨》中通过对岑参及第授官年份的考证,认为岑参应该生于公元717年(开元五年)。

关于岑参的卒年和月份,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闻一多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中提出的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另一种观点是赖义辉在《岑参年谱》中提出的大历四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认为,闻一多的考虑还不够周到,经过他的推测,岑参应该在大历四年十二月下旬去世。

综上所述,关于岑参的籍贯和生卒年,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虽然有一些学者倾向于江陵和开元三年的说法,但南阳和其他年份的观点也有一定的支持。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我们可能无法确定岑参的真实籍贯和生卒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杰出诗才的赞赏和对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可。 岑参人物争议详情»

人物生平

岑参的家世背景非常显赫。他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然而,他的家族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此后,岑参的父亲也很早就去世,使得岑参的家境变得孤贫。

尽管家境贫寒,岑参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从小就开始接受兄长的教育,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这种聪明早慧与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岑参的父亲在他五岁时转任晋州刺史,他随父居住在晋州。父亲去世后,他仍然留在晋州,直到开元十七年才搬到嵩阳。不久之后,他又搬到颍阳。在这两个地方,岑参都有自己的草堂。年轻的诗人在这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潜心攻读,不仅在学问上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

岑参二十岁时来到长安,希望通过献书求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只能四处奔走。直到天宝三年,他才登上进士榜,成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在考取进士之前,他曾写过《感旧赋》,叙述了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年,他被派往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担任掌书记,这是他第一次出塞。然而,他在戎马中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天宝十年,他回到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一起游玩,受到了他们的启发。十三年后,他再次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次出塞,岑参更加渴望为国家立功,边塞诗名作大多在这个时期产生。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岑参回到东归勤王,杜甫等人推荐他为右补阙。然而,由于他频繁上书,批评权臣佞臣,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乾元二年,他被贬为岑州刺史,不久后去世。

岑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诗歌却流传至今。他的诗风沉雄淡远,新奇隽永,题材多样。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家族沦落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有对边塞生活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岑参的诗歌承载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和官员的独特视角。尽管他在仕途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他的诗歌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岑参人物生平详情»

诗歌特色

场景,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的景象。

岑参的诗歌中还有一种特色,那就是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漠中的风沙、雪夜的寒冷和边塞的苍茫,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他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的严酷和艰苦,更凸显了士兵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岑参的诗歌语言变化自如,既有雄浑豪放的气势,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他写道:“金铛乱点野驼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而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中,他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美人的舞姿比喻为飞雪和旋风,展现了她的婀娜多姿和动人魅力。

总的来说,岑参的诗歌以边塞题材为主,展现了边塞地区的雄奇瑰丽和严酷自然环境。他以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风物人情和多元文化。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以及语言的变化自如,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岑参的诗歌成就在盛唐时代是最突出的,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岑参诗歌特色详情»

轶事典故

教子:公元752年,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后,赶回西域途中经过赤亭。士兵们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并没有找借口推辞,而是立即写下了一首诗。然而,令他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小孩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士兵告诉岑参,这个小孩是一个回鹘放羊娃,曾经在一次大风中救了他们十三个士兵,因此他们允许他在这里放羊。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他汉语,放羊娃回答说是父亲。士兵补充说,放羊娃的家人早年流落到这里。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于是问放羊娃。放羊娃说这是他爷爷写的《论语》。岑参没有再说什么,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他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高兴地揣着题词向岑参鞠了三个躬,然后离开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了,就带着放羊娃找到岑参。他告诉岑参,他们家是书香门第,原本生活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到了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养放羊娃为义子,教他成人。岑参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同时他也想到,在西域,军队非常缺乏翻译人才,这个孩子可以培养成为一名翻译。于是,岑参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如果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本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去了,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时,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述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统治西州,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岑鹘的后代中有很多人在王国中担任官职,元代时,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墓中账单: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 岑参轶事典故详情»

文学成就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题,展现了他在边疆战斗生活中的独特视角和创作风格。岑参的诗集《岑嘉州诗集》由他的儿子岑佐公收集遗文,并由杜确编成8卷,成为岑诗编集的起始之作。到宋代,这个诗集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但宋刊10卷本已经失传。目前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的是7卷本,可能是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可能是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现代学者陈铁民和侯忠义参校了多种版本,编著了《岑参集校注》。

岑参的边塞诗以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为主要风格。他的创作空间在自己出塞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他的诗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广阔。岑参喜欢探索新奇事物,这一特点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边塞诗词充满了奇异景色的描绘,如《火山云歌送别》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作品,更是充满了奇情异采。

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两度出塞,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他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例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绘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诗中写道:“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展现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另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岑参描绘了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形容他们“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他描写了边疆大将的奢华生活,如“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然而,士卒的生活却是艰苦的,他写道:“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祖国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军民之间的差距。

岑参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描写,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边疆战斗生活的艰辛和壮烈,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将士们的敬佩。岑参的诗集《岑嘉州诗集》以及其他版本的整理和校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边塞诗作品。 岑参文学成就详情»

纪念馆

岑参纪念馆是一座位于荆州市的文化遗址,最近经过修葺布展,焕然一新地向公众展示了岑参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这座纪念馆的大厅干净整洁,展示着68幅精美的书画作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岑参的艺术才华。

岑参纪念馆的修建是得到了省市区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他们下拨了20万元的资金。此外,岑河镇人民政府也筹集了30万元的资金,共同助力修建这座纪念馆。这些资金的投入使得岑参纪念馆得以顺利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岑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也备受赞誉,被誉为“岑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岑参纪念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展示了岑参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岑参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岑参纪念馆的展览设计精美,每一幅作品都被精心陈列,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品味岑参的艺术之美。

岑参纪念馆的开放对于荆州市的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岑参的机会,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这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为荆州市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岑参纪念馆的修建和展览是对岑参的一种崇敬和纪念,也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推动。通过这座纪念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岑参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岑参纪念馆能够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荆州市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岑参纪念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