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教子:公元752年,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后,赶回西域途中经过赤亭。士兵们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并没有找借口推辞,而是立即写下了一首诗。然而,令他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小孩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士兵告诉岑参,这个小孩是一个回鹘放羊娃,曾经在一次大风中救了他们十三个士兵,因此他们允许他在这里放羊。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他汉语,放羊娃回答说是父亲。士兵补充说,放羊娃的家人早年流落到这里。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于是问放羊娃。放羊娃说这是他爷爷写的《论语》。岑参没有再说什么,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他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高兴地揣着题词向岑参鞠了三个躬,然后离开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了,就带着放羊娃找到岑参。他告诉岑参,他们家是书香门第,原本生活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到了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养放羊娃为义子,教他成人。岑参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同时他也想到,在西域,军队非常缺乏翻译人才,这个孩子可以培养成为一名翻译。于是,岑参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如果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本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去了,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时,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述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统治西州,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岑鹘的后代中有很多人在王国中担任官职,元代时,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墓中账单: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