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清风吹动着这满池塘衰败的荷叶,只散发出淡淡的荷叶余香,被风吹散的孤烟和那残缺不圆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广阔天际下相互映衬,共同生出那凄静又苍茫的夜色。
入秋的夜总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顿生寒意,凄凉之感袭来,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摇撼着这楚国寺,屋外的红叶也在独自旋转、飘零落地,落满井台。
不知何处的棹声惊动了草丛中的睡雁,大雁纷纷从南浦中飞起,漫天的阴云笼罩在那高高的北楼之上,似乎是想要遮盖那瓦片上的冷霜。
江边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经枯败荒芜不见了吧,可怜了这八月的长安的漫漫长夜,该如何度过。
注释:楚国寺:据《酉阳杂俎》记载:寺在长安晋昌坊。寺内有楚哀王等金身铜像。
壁:一作碧,碧波讲。
床:这里指井台。
南浦:在古诗词中,南浦通常指水边的送别之所,如“长亭”等,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北楼:不知何指,唐诗中,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句。
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洁。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句意。
《宿楚国寺有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释”中所说,“松菊”是指松树和菊花,这两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松树象征坚强和长寿,菊花象征坚贞和高洁。诗人选择将这两个意象放在江边,可能是想通过这样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江边是一个边界,也是一个过渡的地方,诗人可能希望通过与松树和菊花的对比,表达自己在人生边界上的坚强和高洁。同时,江边也是一个寂静的地方,诗人可能在这里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意象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和迷茫。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与环境相融合,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和对未来的迷惘。整首诗以凄清的笔调贯穿始终,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无助。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