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二首》原文赏析

  • dēng
    yuè
    yáng
    lóu
    èr
    shǒu
  • [
    sòng
    dài
    ]
    chén
  • dòng
    tíng
    zhī
    dōng
    jiāng
    shuǐ
    西
    lián
    jīng
    dòng
    yáng
    chí
  • dēng
    lín
    shǔ
    héng
    fēn
    shān
    shí
  • wàn
    lái
    yóu
    hái
    wàng
    yuǎn
    sān
    nián
    duō
    nán
    gēng
    píng
    weī
  • bái
    tóu
    diào
    fēng
    shuāng
    lǎo
    cāng
    xiàn
    beī
    tiān
    píng
    qíng
    fēng
    fān
    yàn
    zhèng
    kōng
  • lóu
    tóu
    miǎo
    qiū
    hòu
    luò
    jūn
    shān
    yuán
    zhōng
  • beǐ
    wàng
    kān
    huí
    bái
    shǒu
    nán
    yóu
    liáo
    kàn
    dān
    fēng
  • hàn
    lín
    fēn
    liú
    shào
    shī
    dào
    líng
    hái
    weì
    gōng

原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相关标签:登楼写景抒怀感慨忧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注释:
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xǐ)倚(yǐ):徘徊。
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吊古:哀吊,凭吊。
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杪(miǎo)秋:晚秋。
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的四月。当时,金兵攻破了开封,北宋灭亡。在这个时候,主人公陈与义被贬到了陈留,担任监酒税的小官。由于北宋的灭亡,陈与义自然而然地加入了逃亡的难民行列,南奔襄汉,经历了颠沛湖湘的流离失所。

在他的流亡过程中,他来到了洞庭湖。在洞庭湖的某个时刻,他几次登上了岳阳楼,这座历史悠久的楼阁。在登楼的过程中,他被周围的景色所感染,被自己的遭遇所触动,于是写下了几首诗歌,以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两首诗歌就是他在登上岳阳楼时所写下的其中之一。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北宋的灭亡使得许多人流离失所,陷入逃亡的困境。陈与义作为其中的一员,被贬到了陈留,成为了一个小官。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前行,南奔襄汉。在他的流亡过程中,他来到了洞庭湖,登上了岳阳楼,写下了这两首诗歌,表达了他对逆境的坚韧和对美好的向往。这篇创作背景通过陈与义的经历,展现了一个人在逆境中的坚持和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希望。 《登岳阳楼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主旨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游玩岳阳楼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国家政事的关注和对国家民生的忧虑,以此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登岳阳楼二首》主旨详情»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诗人在开篇的首联中通过地理位置的描写,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运用了“洞庭之东江水西”这样的表达方式,将洞庭湖和长江的位置关系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岳阳楼的所在。而接下来的“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则通过描绘湖面的平静和夕阳的落下,营造出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象,引起了诗人丰富的遐想。

其次,诗的颔联中,诗人将描写景物的静态转变为强烈的抒情。通过“登临吴蜀横分地”和“徙倚湖山欲暮时”这两句诗,诗人不仅再次强调了登楼的地理位置,还融入了历史感和怅惘之情。这种渐变的表达方式,既是一种烘托,也是一种过渡,使得诗人的主体形象自然地出现在诗中,展现了他的思索和借景抒怀的情感。

最后,在颈联中,诗人通过“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表达了一个亡国之臣内心的愤懑。通过“万里”和“三年”的对比,诗人叙述了逃难的艰辛和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叹不已。而诗人的“远望”和“登高临危”,更是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整首诗通过波折的情节推动,将情感推向了极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精心的描写和抒情手法,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历史感和愤懑情绪,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和深刻。 《登岳阳楼二首》赏析详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死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的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因此他是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属于河南省)。

陈与义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擅长填词。尽管他的词作存世不多,仅有十余首,但却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接近苏东坡的风格。他的词作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流畅。他的词集名为《简斋集》。

陈与义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美的追求。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传颂。

猜您喜欢

阳春曲·笔头风月时时过

元代 姚燧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
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甘露寺多景楼

宋代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山坡羊·燕子

元代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