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牡丹》原文赏析

  • yǒng
    dān
  • [
    sòng
    dài
    ]
    chén
  • chén
    hàn
    guān
    shí
    nián
    luò
    màn
    màn
  • qīng
    dūn
    pàn
    lóng
    zhōng
    dōng
    fēng
    kàn
    dān

原文: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咏物牡丹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咏牡丹》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作者和他写作时的环境。这首诗是在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由陈与义创作的。当时,陈与义因病告退,除了担任显谟阁直学士外,还被任命为江州太平观的提举,并居住在浙江桐乡。陈与义是洛阳人,而洛阳以牡丹而闻名于世。因此,当他看到眼前盛开的牡丹花时,激发了他对过去伤心时期和对国家的忧虑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作。 《咏牡丹》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陈与义在南渡后居住在青墩时所作。诗中,作者以青墩盛开的牡丹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洛阳的思念和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的愁绪。

诗中的“十年伊洛路漫漫”一句,既指离自己的家乡洛阳是一段遥远的路程,也指家乡被金兵占领已经有十年之久。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乱时期的痛苦。

作者通过描绘青墩盛开的牡丹,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洛阳牡丹的向往。然而,作者意识到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经变得老态龙钟。同时,家国破碎,故土难回,使得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无望和悲苦。

整首诗以牡丹为象征,通过牡丹的盛开和作者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无尽的思念和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的愁绪。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咏牡丹》赏析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讨论了陈与义的一首绝句,以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之间的相似之处。

文章指出,这首绝句的特色在于借咏牡丹来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和思念故园之情。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相比,这首绝句在构思和手法上极为相似。杜甫通过描绘“江南好风景”来烘托自己的凄苦之情,而陈与义则通过观赏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文章进一步指出,前半部分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同时,“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句话与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相似。陈与义在交代历史背景方面更为明确。

后两句则化用了张商英的诗句“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深沉。杜甫和陈与义都体验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所表现的情景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写得同样深刻。然而,在艺术技巧方面,杜甫的技巧更高超,写得更为含蓄。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通过对陈与义的绝句进行分析,指出了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对两位诗人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比较。 《咏牡丹》鉴赏详情»

情感手法

陈与义的诗作中,情感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对牡丹和海棠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金兵的仇恨,以及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局势的忧虑。牡丹作为洛阳的名花,象征着诗人的故乡和国家的繁荣。诗人在异乡见到牡丹,感慨万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借助牡丹这一形象,抒发了对金兵的仇恨和对国家动态的忧虑,使诗作充满了苍凉悲感。

其次,诗人运用了言短意深的手法,使诗作更加深入人心。诗人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作中的弦外之音,使读者在抚卷茫然之间,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时忧国之情。

此外,诗人的诗作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诗人运用了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在阅读诗作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花朵的真挚情感和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思考,从而引起共鸣。

总之,陈与义的诗作通过对牡丹和海棠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金兵的仇恨,以及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诗人运用了情感丰富的手法,使诗作充满了苍凉悲感,言短意深,给人以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陈与义的诗作堪称工艺精湛,表现出他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咏牡丹》情感手法详情»

赏析二

牡丹。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流离失所和对家国的思念,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渴望。诗中的牡丹成为了诗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和未来的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牡丹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咏牡丹》赏析二详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死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的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因此他是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属于河南省)。

陈与义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擅长填词。尽管他的词作存世不多,仅有十余首,但却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接近苏东坡的风格。他的词作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流畅。他的词集名为《简斋集》。

陈与义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美的追求。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传颂。

猜您喜欢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宋代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登乐游原

唐代 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唐代 白居易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
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
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