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任湖州太守时路过这里,当时已是深秋,路上的荷花已经全部凋谢。到了次年乙卯(1135)重来,是立秋后的第三天,只见满湖的荷花盛开,船前船后,如同朝霞相映,一望无垠,于是我用词来记录下来。
注释:
甲寅(yín)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miǎo):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卯(mǎo)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琐闼(suǒ tà):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cí):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多以宰相执政兼领,以示优礼。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职,俾食其禄。以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因亦称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dūn)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piān)舟:小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拏(ná)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一位词人因病辞去职务,被任命为江州太平观的提举。然而,实际上他只是领取俸禄,过着闲散的生活。他决定在立秋后的第三天离开,前往青墩定居。这首词可能是在他乘船或者刚到达青墩不久时创作的。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词的上阕通过轻松的笔触描绘了清新的景致,展现了词人潇洒自在的心态。其中,“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一句中,“三日”是写实,描述了从临安到青墩需要三天的舟行路程;“秋塘”点明了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准确;“平度”二字则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而“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一句中,“病夫因病”是词人自称,实际上只是引疾,并非真的有病。这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看似庆幸,实际上却隐藏着内心的痛苦。词的下阕则将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一句通过“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一句则将词笔拉回到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表达了此时的感慨。整首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展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赏析详情»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死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的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因此他是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属于河南省)。
陈与义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擅长填词。尽管他的词作存世不多,仅有十余首,但却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接近苏东坡的风格。他的词作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流畅。他的词集名为《简斋集》。
陈与义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美的追求。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