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早在《三国志》中就了解了边防重镇巴丘,但今年我已经年老,只因为避难才有机会初次来此游览。听到寒风吹拂树木的声音,充满了广阔的洞庭湖原野,又看到惨淡的日光笼罩着岳阳楼。过去四年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让我的生活备受干扰;现在已经是十月,洞庭湖水退去,露出了纵横交错的沙洲。唉,朝廷可能不会派遣像鲁肃这样的优秀将领来镇守上游,而我这个书呆子却焦急得几乎全白了头。
注释: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胡:指金人。
晚木:秋冬的树木。
影:指日光。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退去,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游。
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马。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巴丘书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十月,当时金兵侵扰了徐州、泗州、扬州等地,迫使宋高宗赵构不得不放弃扬州,逃往镇江和秀州,最终到达杭州。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一位诗人从邓州逃难来到了巴丘。面对巴丘的美景和江山的变迁,诗人内心充满感慨和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逆境中的坚韧与勇气的赞美。 《巴丘书事》创作背景详情»
《巴丘书事》是一首表达诗人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的诗作。诗中首联以《三国志》起首,奠定咏史的基调,说明巴丘的重要性,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接着,诗人描述了眼前的景色,写得气象开阔,给读者一种动乱危迫的感觉。然而,下句却表现日影紧抱岳阳楼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点,透出一线安定的希望。这种对景色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
接下来的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诗人离开京师已经四年,风露侵袭,既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敌骑侵扰的意味。而“十月江湖吐乱洲”则写洞庭水落,湖里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暗示着世乱之感。
最后的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表面上是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表示现在未必需要鲁肃这样的人镇守上游,自己是书呆子。然而,细细琢磨,这两句大有文章。题目是《巴丘书事》,却没有写出什么事,原来所谓“书事”,就是让读者从这尾联中去体会。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报国之志的追求。
整首诗沉郁蕴藉,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通过对巴丘的描写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的期望。这首诗通过咏史和景物描写,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巴丘书事》赏析详情»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死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的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因此他是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属于河南省)。
陈与义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擅长填词。尽管他的词作存世不多,仅有十余首,但却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接近苏东坡的风格。他的词作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流畅。他的词集名为《简斋集》。
陈与义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美的追求。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