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眼前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一直以来都是无边无际的意境,如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扇窗户之间。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这幅画中包含了非凡的诗句,吟咏不断也无法体会出其意境。
注释:许道宁:宋代河间人,也有说他是长安人,擅长绘画,独树一帜。一窗间:指画幅不大。晚:晚照或晚气。
《题许道宁画》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创作的。诗人所题的画作可能是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题许道宁画》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题画诗的评论。整篇赏析从起笔、意境、感叹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了分析。
首先,赏析指出这首诗的起笔突兀,但却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特别是使用“满眼”强调水的浩荡,以及用“何郡”将对“苍然”的赞叹隐含其中,展现了诗中的意境。
接着,赏析指出第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了前两句的意脉,表达了作者将万里的山水、意境凝固在尺幅画间的赞叹。不同于前面对山水的赞叹,这里的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出的。
然后,赏析指出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展示了物与心之间的互相感发的关系。
最后,赏析指出末两句作为总结式的感叹,表达了对诗中佳句的赞叹,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意境。整首诗以此为结,余韵袅袅,真正做到了“尽而不尽”。
赏析还指出这首诗写景兼抒情,没有使用典故,却在简洁的表达中展现了新奇之处。赏析引用了古人的观点,认为文章和诗都有意境,但往往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而这首诗则自然而淡泊,淡泊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淡泊中融入了无限的绚烂,展现了淡而有致、淡而有味的特点。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这首题画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起笔、意境、感叹等方面展示了诗中的特点和魅力。
《题许道宁画》赏析详情»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死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的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因此他是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属于河南省)。
陈与义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擅长填词。尽管他的词作存世不多,仅有十余首,但却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接近苏东坡的风格。他的词作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流畅。他的词集名为《简斋集》。
陈与义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美的追求。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