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馈岁》是苏轼在1062年冬末写的一首诗,是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表达。诗中描绘了蜀地的岁末风俗,以及人们互相馈赠的情景。
诗的第一节交代了馈岁风俗的背景。在一年的农事劳作之后,人们互相帮助,大功已成,但岁暮的余暇稍纵即逝。为了避免造成“为欢无及”的遗憾,人们不计较物品的价值,以物相赠。
第二节则举出了馈岁的礼物,人们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不同的礼物。富人送盘鲤、笼兔等彩绣耀眼的礼物,而贫家则送一些简单的粮食加工品,如舂磨。这些描绘了一个热闹繁忙的岁末馈送队伍,展现了乡土风俗的醇厚。
最后一节将内容引到了写诗的当前。诗中提到了“乡风”和“官居”,呼应了下面的两首诗。诗人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的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来抒发思念之情。前面的十二句描绘了乡土风俗的热闹和人们互相馈赠的情景,而最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乡土风俗的赞美。
诗文: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