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前往京师参加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仍未能通过考试。这使得罗隐感到心灰意冷,对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感到失望和沮丧。然而,他在田间地头看到了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与一些朝廷官员不劳而获的对比,这进一步激起了他的愤懑之情。这可能是罗隐创作《蜂》这首讽刺不劳而获者的诗的原因。

在这个时期,进士考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官职和地位的提升。然而,罗隐七年不第,意味着他无法获得官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这对于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和挫折。

与此同时,罗隐在田间地头看到了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农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辛勤劳作,为了生计和国家的繁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与之相对立的是一些朝廷官员,他们却不劳而获,通过权力和特权来获取财富和地位。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让罗隐感到愤懑和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罗隐创作了《蜂》这首诗。通过描绘蜜蜂辛勤劳作的情景,他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蜜蜂是勤劳的象征,它们通过辛勤劳作收集花蜜,为了整个蜂群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则是懒惰和贪婪的象征,他们通过剥削他人和滥用权力来获取财富和地位。

通过这首诗,罗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不劳而获现象的愤懑和不满。他希望通过揭露这种不公平现象,唤起人们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对于不劳而获者的批判。这首诗也成为了罗隐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精神。


诗文: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相关标签:寓言咏物怜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