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蜂》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前往京师参加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仍未能通过考试。这使得罗隐感到心灰意冷,对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感到失望和沮丧。然而,他在田间地头看到了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与一些朝廷官员不劳而获的对比,这进一步激起了他的愤懑之情。这可能是罗隐创作《蜂》这首讽刺不劳而获者的诗的原因。
在这个时期,进士考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官职和地位的提升。然而,罗隐七年不第,意味着他无法获得官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这对于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和挫折。
与此同时,罗隐在田间地头看到了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农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辛勤劳作,为了生计和国家的繁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与之相对立的是一些朝廷官员,他们却不劳而获,通过权力和特权来获取财富和地位。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让罗隐感到愤懑和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罗隐创作了《蜂》这首诗。通过描绘蜜蜂辛勤劳作的情景,他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蜜蜂是勤劳的象征,它们通过辛勤劳作收集花蜜,为了整个蜂群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则是懒惰和贪婪的象征,他们通过剥削他人和滥用权力来获取财富和地位。
通过这首诗,罗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不劳而获现象的愤懑和不满。他希望通过揭露这种不公平现象,唤起人们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对于不劳而获者的批判。这首诗也成为了罗隐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精神。
《蜂》创作背景详情»
以下几点:
首先,诗人通过对蜜蜂的描写,展现了蜜蜂辛勤劳作的形象。蜜蜂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穿梭劳作,占尽风光。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蜜蜂的勤劳和努力,也暗示了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敬意。
其次,诗人通过蜜蜂的劳作,引发了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个问题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剥削现象。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那些占据高位、享受权力和利益的剥削者,同时也表达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最后,诗人通过蜜蜂与蝴蝶的对比,突出了蜜蜂的特殊地位。蜜蜂为了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与花蝴蝶不同。这种对比凸显了蜜蜂的辛勤和奉献精神,也反映了社会中劳动者的境遇和不平等现象。
总的来说,罗隐的《蜂》通过对蜜蜂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这首诗在形式上独具匠心,寓意深刻,讽刺犀利,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蜂》赏析详情»
写的,另一种是读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无论是哪种解读,都能体现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的辛勤劳动和享受甚少的生活,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诗人通过反诘的语气和反跌的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使诗歌更加朴实而有思致。这首诗的寓意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另一种是对世人劳心于利禄的叹息。无论是哪种解读,都能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蜂》鉴赏详情»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