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诸葛亮放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筹划军事。当时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自由指挥。蜀汉千里江山被年轻的刘禅轻易抛掷。遗恨编织只能怪两朝的老臣谯周。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注释: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曾驻军筹划于此。”
抛掷:投,扔,指别离。南阳:诸葛亮隐居的地方隆中(今湖北襄阳)属南阳郡。
北征:指攻打曹操。东讨:指攻打孙权。
时来:时机到来。同力:同心协力。
运去:时运过去。自由:自己能够作主。
孺子:指蜀后主刘禅。
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冠剑:指文臣、武将。谯周:蜀臣,因力劝刘禅降魏令人痛恨。
解:知道,懂得。
《筹笔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怀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落第后游览筹笔驿时所作。具体的创作年代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古代中国的某个时期。在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落第意味着考试不及格,无法进入仕途。对于那些落第的士子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沮丧,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宣泄情感和寻找慰藉。
在这首怀古诗中,作者可能选择了游览筹笔驿作为他的心灵寄托。筹笔驿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也是士子们准备考试的地方。在这里,士子们可以借用书籍、研究文献,准备自己的考试。然而,对于那些落第的士子来说,筹笔驿可能成为他们的遗憾之地,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许多辛勤的努力和挫折。
通过游览筹笔驿,作者可能希望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来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可能会回忆起自己在这里度过的日子,回想起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这些回忆可能会引发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在这首怀古诗中,作者可能会表达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这首怀古诗的创作年代不详,可能是因为作者希望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与特定的时代脱离开来,使其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这样一来,读者可以在任何时代都能够理解和共鸣这首诗的情感和主题。
总之,这首怀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落第后游览筹笔驿时所作。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思考未来的可能性,作者希望在这首诗中表达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作者可能选择不具体指明创作年代,以使这首诗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筹笔驿》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回顾,展现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为国家付出的努力。首联提到了诸葛亮抛弃南阳隐居生活,为刘备分忧,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颌联则描述了他利用天时地理战胜曹操,但时运不济,英雄也不由自主。颈联则指出了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孺子轻易投降,令人感到遗憾。尾联则以筹笔驿为背景,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回顾,展现了他的智谋和忠诚,以及他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筹笔驿》鉴赏详情»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