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赏析

  • [
    táng
    dài
    ]
    luó
    yǐn
  • luò
    jiǎo
    xīng
    hàn
    dàn
    tiān
    jiā
    huān
    xiào
    shè
    hóng
    yán
  • yìng
    qīng
    xiè
    zhū
    qiè
    jìn
    xiě
    tán
    láng
    jǐn
    xiù
    piān
  • xiāng
    zhàng
    chéng
    pái
    yǎo
    tiǎo
    jīn
    zhēn
    chuān
    穿
    bài
    chán
    juān
  • tóng
    lòu
    bào
    tiān
    jiāng
    xiǎo
    chóu
    chàng
    jiā
    yòu
    nián

原文: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相关标签:七夕节

鉴赏

衬。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天上与人间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展现了七夕的喜庆和离别的情感。

首联描绘了天上的情景,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天上的情景美不胜收。下句则描绘了人间的情景,一家人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欢笑声不绝于耳。

次联中,女子倒空珠子,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表达了女子对七夕的期待和对男子才华的赞赏。三联中,上一句描绘了天上的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而下一句则描绘了人间的情景,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拜美好的织女星,展现了人间的喜庆和祈福。

最后一联中,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惆怅茫然。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人间的欢笑与天上的惆怅相对照,展现了七夕相会的喜悦和离别的伤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天上与人间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展现了七夕的喜庆和离别的情感。同时,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七夕的独特魅力。 《七夕》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罗隐的照片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黄河

唐代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英雄之言

唐代 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
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
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自遣

唐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