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天上与人间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展现了七夕的喜庆和离别的情感。
首联描绘了天上的情景,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天上的情景美不胜收。下句则描绘了人间的情景,一家人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欢笑声不绝于耳。
次联中,女子倒空珠子,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表达了女子对七夕的期待和对男子才华的赞赏。三联中,上一句描绘了天上的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而下一句则描绘了人间的情景,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拜美好的织女星,展现了人间的喜庆和祈福。
最后一联中,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惆怅茫然。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人间的欢笑与天上的惆怅相对照,展现了七夕相会的喜悦和离别的伤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天上与人间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展现了七夕的喜庆和离别的情感。同时,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七夕的独特魅力。
《七夕》鉴赏详情»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