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文赏析

  • xuě
  • [
    táng
    dài
    ]
    luó
    yǐn
  • jìn
    dào
    fēng
    nián
    ruì
    fēng
    nián
    shì
    ruò
  • cháng
    ān
    yǒu
    pín
    zhě
    weí
    ruì
    duō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相关标签:写雪忧国忧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

注释:
尽:全。道:讲,说。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若何:如何,怎么样。
宜:应该。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瑞雪兆丰年(ruì xuě zhào fēng nián):预示着丰收的吉祥雪。
饥寒交迫(jī hán jiāo pò):形容极度饥饿和寒冷的困境。
不宜(bù yí):不适宜,不应该。 《雪》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诗中首先描述了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这是很自然的反应。然而,这里的瑞雪出现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就引发了诗人的思考。他用“尽道丰年瑞”来讽刺那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他们在享受着丰衣足食、围炉取暖的时候,却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诗人暗示这些人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但实际上他们对贫苦人民的处境毫不关心。

接下来,诗人用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来反问那些自称“尽道丰年瑞”的人,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一种无声的控诉,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因为那些自称“尽道丰年瑞”的人自己心里清楚。在唐代末叶,农民受到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诗中的一些描写如“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等,明确地回答了“丰年事若何”的问题。

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揭示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反问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他用“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两句话回到了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诗人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他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在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伤害。

整首诗通过对雪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怒和不满,以及对贫苦人民的同情。诗人通过反问和隐喻的手法,将对社会现实的控诉和对统治者的讽刺巧妙地融入了诗中,给人以深思和震撼。 《雪》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罗隐的照片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七夕

唐代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黄河

唐代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英雄之言

唐代 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
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
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