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原文赏析

  • fén
    shū
    kēng
  • [
    táng
    dài
    ]
    luó
    yǐn
  • qiān
    zài
    zōng
    jiào
    chén
    bàng
    gēng
    zhě
    shāng
    shén
  • lóng
    suàn
    shì
    hún
    guaī
    jiǎo
    jiāng
    weì
    shī
    shū
    huó
    rén

原文: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相关标签:怀古历史感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千年留下的书籍,被烧成一窖灰尘,路旁种田的农民也感到很伤神。祖龙计算事务真是乖角,以为人们读书多,就能活得比别人好。

注释:遗踪:指写在竹简、丝绢等上的诸子百家的书籍。一窖尘:一坑尘土。祖龙:指秦始皇。乖角:机灵聪明。 《焚书坑》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段内容描述了人类历史上专制者使用的一种手段,即钳制思想、管制言论、垄断文化和推行文字狱。这种手段被称为“文字狱”,指的是专制者通过焚烧书籍和迫害知识分子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历史上有很多专制者都尝试过这种手段,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感叹和反思。罗隐的《焚书坑》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专制统治和思想压制的不满和忧虑。这段内容揭示了专制者追求权力和控制的本质,以及人们对于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追求和珍视。 《焚书坑》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而诗人则以“将谓诗书活得人”来嘲讽秦始皇的愚昧和狭隘。他认为秦始皇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诗书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烧毁书籍只会导致人们的愚昧和无知,无法真正使国家长治久安。这种议论的揭示方式,既直接又巧妙,使人不禁对秦始皇的行为产生深思。



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诗人通过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揭示和议论,引发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他认为历史上的大劫难并非偶然,而是人类自身的愚昧和狭隘所导致的。他担心这种愚昧和狭隘会再次重演,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他呼吁人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智慧和文化,避免重蹈覆辙。这种思考和担忧,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揭示和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诗人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形式,将思想感情融入叙事之中,使诗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被引发了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这正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所具有的魅力。

《焚书坑》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罗隐的照片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上洛桥

唐代 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念奴娇·周瑜宅

清代 郑燮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读书

宋代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代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示子遹

宋代 陆游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