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风吹动了金谷园里的几棵杨柳树,柳条就像少女那样在摆动着细腰。可惜美好的风景里缺失了繁华之气,我心里十分失落独自登上洛阳桥。
注释: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上洛桥》译文及注释详情»
《洛桥赏析》
《洛桥》是一首描写洛阳桥和金谷园的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历史的盛衰和时代变迁的主题思想。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金谷园的遗址,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他描述了春风中摇曳的柳条,形容它们像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展现了春天的繁荣景象。这一描写生动而细腻,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然而,诗人的心情却与这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站在洛阳桥上,感叹往昔的繁华已经消逝,自己感到孤独和冷落。这种对历史盛衰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感受。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并不新颖,但它通过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和情调。诗人通过金谷园的引子,将历史的豪华与现实的繁华进行比照,以此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他用柳条摇曳的形象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向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种表现手法含蓄而深刻,使诗歌更具思考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洛桥》通过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从欢乐到忧伤,展现了中唐时代盛衰的脉搏。它的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遥远而深峻,是中唐时期山水诗的典型之作。
《上洛桥》赏析详情»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