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及注释详情»
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通过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通过描述月光和沙漠的景象,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诗人运用了“似雪”和“如霜”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表达了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愫。
接着,诗人写到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使诗人想到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触动了征人的思乡愁。诗人通过描写夜景的空寥寂寞和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思乡之情融入其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下景色和夜风送来的芦笛声,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诗中的色、声、情相互交织,通过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的乡情。整首诗蕴藉含蓄,通过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其中,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详情»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