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原文赏析

  • zhú
    chuāng
    wén
    fēng
    miáo
    kōng
    shǔ
  • [
    táng
    dài
    ]
  • weī
    fēng
    jīng
    zuò
    lín
    yǒu
    yōu
    zaī
  • kaī
    mén
    dòng
    zhú
    shì
    rén
    lái
  • shí
    zhī
    shàng
    lòu
    shāo
    zhān
    jiē
    xià
    tái
  • dāng
    huǎng
    weí
    绿
    qín

原文: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相关标签:写风思念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
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
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
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

注释:
苗发、司空曙: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友,都名列“大历十才子”。
临牖(yǒu):靠近窗户。牖,窗户。
故人:旧交;老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沾:一作“沿”。苔(tái):苔藓。
何当: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幌(huǎng):幔帐,窗帘。
“为拂”句: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绿琴,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南朝齐谢朓《曲池之水》诗:“鸟去能传响,见我绿琴中。”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际存在的,但也具有象征意义。微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思念和渴望,是他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的寄托。整首诗通过描写微风的吹拂和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和渴望相见的愿望。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意象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深远。诗人将微风比喻为故人,通过微风的吹拂和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微风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微风吹动竹丛,轻轻吹动院门,给诗人带来了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好像真的是故人来了一样。这种幻觉使诗人更加渴望故人的到来,希望能够与故人相见。

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诗人描绘了傍晚的景象,石阶上蔓生的青苔,滴落的露水,都给人一种清幽静谧的感觉。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深沉的寂寞和思念之情。诗人还提到了久未弹奏的绿琴,积满尘埃。这里的绿琴象征着诗人的心灵,尘埃的积累则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无心绪。诗人希望风能够拂去琴上的尘埃,重理丝弦,以慰知音。这里的琴音也象征着诗人与故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交融。

整首诗以微风为线索,通过描写微风的吹拂和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和渴望相见的愿望。诗人通过比喻和意象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深远,给人一种清幽静谧的感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和渴望相见的愿望,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李益的照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猜您喜欢

澡兰香·淮安重午

宋代 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忆江上吴处士

唐代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独不见

唐代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