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词》原文赏析

  • zhè
  • [
    táng
    dài
    ]
  • xiāng
    jiāng
    bān
    zhú
    zhī
    jǐn
    zhè
    feī
  • chù
    chù
    xiāng
    yún
    láng
    cóng
    chù
    guī

原文: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相关标签:乐府游子怀古鹧鸪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
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注释:湘云:湘江上的云。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
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注释:湘云(xiāng yún):湘江上的云。 《鹧鸪词》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乐府诗以湘江一带的女子为主人公,通过描写她怀念远方的情感,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愁绪。诗的开头并没有直接陈述她的愁情,而是通过烘托和渲染的手法,使愁情更加含蓄而有韵致。首句“湘江斑竹枝”中使用了典故,将湘江两岸的斑竹与舜南巡时娥皇、女英泪下沾竹的爱情传说联系起来,勾起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思念之情。接着,诗中人又看到了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它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女主人公的愁绪。鹧鸪的啼叫常常让游子和思妇感到忧伤,而女主人公的愁怀也因此而加深。诗中的“处处湘云合”一句,用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整首诗通过描写湘江、湘云、斑竹、鹧鸪等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烘托和渲染了气氛,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最后一句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无可奈何之情。整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独具特点。 《鹧鸪词》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益的照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猜您喜欢

望海潮·秦峰苍翠

宋代 秦观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铜雀妓二首

唐代 王勃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焚书坑

唐代 罗隐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