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当沙漠上的风吹过,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广阔的沙漠上,恐怕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看不到青草,即使春天到来,一切都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
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阔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弯曲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闪烁着寒光。
注释:破讷(nè)沙:沙漠的名称,也写作“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
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
不省(xǐng):指未曾见过。唐代杜甫的《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中有句:“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莫言:不要说。也写作“无端”。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方地区。到:也写作“色”。
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通“纵”。
沙头:沙漠上。
鸊(bì)鹈(tí)泉:泉水的名称。唐代位于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个泉,其中位于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被称为最大的泉。
平明:即黎明。天刚亮的时候。《荀子·哀公》中有句:“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
碛(qì):水中的沙堆,引申为沙漠。铁衣:用铁甲编制的战衣。《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有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两首诗是边塞诗人李益在经历了一系列特殊事件后创作的。第一首诗是在一个春天,李益在陕西的破讷沙漠中遭遇了一场沙尘暴,他被迫停下脚步,目睹着沙尘暴席卷而来的景象。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无情,于是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沙漠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第二首诗则是在唐朝与回鹘交战的时期创作的。当时,唐宪宗元和初,回鹘骑兵入侵唐朝边境,与驻守在陕西的镇武节度使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李益作为一名边塞诗人,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他深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于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诗歌来概括和表达这段历史事件,以此警示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谐。
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都与李益身处的边塞地区有关。边塞地区常常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威胁,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挑战。然而,正是这些特殊的环境和经历,激发了李益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使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来描绘这些景象和事件。这两首诗不仅展示了李益的才华和创作能力,也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创作背景详情»
来表达戍边将士的辛苦与坚韧。整首诗以景写人,以物写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与坚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整体而言,这首诗赋予了戍边将士的形象以崇高的意义,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对祖国的忠诚。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赏析详情»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