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安史之乱是从公元755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公元763年结束。在这期间,战争时断时续,社会动荡不安,直到公元785年才基本平息下来,历时长达三十年。
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性中。藩镇割据时期,各地的军阀和地方势力相互争斗,争夺权力和资源。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济衰退,社会秩序混乱,百姓们备受苦难。
这篇创作背景下的诗歌可能会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描绘出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诗人可能会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和动乱的思考和反思,呼吁和平与稳定。同时,诗人也可能会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个时期的创作背景为诗歌注入了特殊的情感和意义,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和深刻。通过诗歌,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希望和力量。这篇创作背景下的诗歌将成为记录历史和传递情感的重要作品。
《喜见外弟又言别》创作背景详情»
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形容为“沧海事”。这里的“沧海”是比喻,指的是离别后的种种变故和经历。而“别来沧海事”则暗示了这段时间的漫长和曲折。接下来的“语罢暮天钟”则是描写他们交谈结束时的情景。钟声在暮天中响起,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夜晚的降临。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凄凉和离别的感觉,也暗示了他们的交谈是有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诗人与表弟在乱离中的相逢和离别。通过描写他们的初见、相认和交谈,诗人表达了对亲情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都非常准确,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