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周瑜宅》原文赏析

  • niàn
    jiāo
    ·
    zhōu
    zhái
  • [
    qīng
    dài
    ]
    zhèng
    xiè
  • zhōu
    láng
    nián
    shào
    zhèng
    xióng
    姿
    luò
    jiāng
    dōng
    rén
    jié
    shí
    wàn
    jūn
    feī
    fēng
    juàn
    tān
    qián
    huáng
    lóu
    yún
    bēng
    jīng
    diàn
    sǎo
    shè
    jiāng
    liú
    xiě
    xián
    yáng
    sān
    yuè
    huǒ
    guāng
    héng
    jué
  • xiǎng
    háo
    zhú
    huí
    tóu
    zhàng
    tán
    bīng
    xiē
    gōng
    jǐn
    tiān
    tǐng
    xiù
    zhōng
    dào
    jūn
    chén
    bié
    shǔ
    jiāo
    shū
    yán
    liú
    dǐng
    feì
    lǎo
    meì
    chéng
    jiān
    xiá
    zhì
    jīn
    hèn
    qín
    huái
    yōu

原文: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相关标签:怀古写人赞美抒情旷达念奴娇

译文及注释

周瑜正年轻,雄姿英发,是江东出类拔萃的人才。曹操八十万大军被周瑜的火攻之计一举烧光。曹军为火攻所败,战船被焚,旌旗一空,死尸逐波,血染江水。项羽焚烧秦咸阳宫殿,也赶不上这次火势凶猛。

周瑜在军帐中听着音乐就指挥了这场战争。周瑜和孙策都天资挺秀,可惜在中年君臣就惜别了。赤壁战后,吴、蜀因争夺荆州连年攻战,加之东汉政权极度动荡不稳,因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得以成功。周瑜死后,吴国终于灭亡,秦淮流水发出幽咽之声,宛如周郎叹恨不已。

注释:
周郎年少:《三国志·周瑜传》载,建安三年孙策授瑜建威中郎将,“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建安十三年破操军时他才三十四岁。
历落:清矫拔俗的样子。
江东:长江以东,指东吴。
风卷滩前黄叶:形容火势凶猛。赤壁之战时曹操南征大军号称八十万,船舰泊于长江北岸赤壁之下,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计,遂烧操战船并延烧岸上营垒,操军败退。
楼橹:古时作战供侦察、防守和攻城用的木制高台,这里指曹军的战船。
熛(biāo):迸飞的火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横绝:这里形容火势凶猛。
豪竹哀丝:指管弦乐器。
顾曲:《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虎帐:军中帅帐陈虎皮,故云。
中道:中年。公瑾,周瑜字。伯符,孙策字。策,长沙太守孙坚之子,权兄。坚死后,孙策割据江东吴、会稽等五郡,封吴侯。孙策与周瑜是生死之交。建安五年,策死,年仅二十六岁,故云“中道惜别”。
交疏:关系疏远。
炎刘:汉,刘姓,以火德王,故称。
老魅:指曹操。
周瑜临终前与孙权书:“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 《念奴娇·周瑜宅》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在雍正十年(1732年)板桥赴南京乡试期间创作的。当时,板桥参加完乡试后情绪非常好,他的诗兴大发,决定游历金陵和杭州的名胜古迹。在游览过程中,他被金陵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同时也被杭州的美景所陶醉。在这种情绪的激发下,板桥以“念奴娇”的词牌创作了《金陵怀古十二首》。

这组词展现了板桥在作词方面的才华。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陵的古迹和历史,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描写杭州的美景,展示了自然景观对他的启发和感染力。这些词作不仅展示了板桥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金陵怀古十二首》是板桥在南京乡试期间的创作成果,它不仅是他游历金陵和杭州的见闻和感受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表达。这组词作展现了板桥的才华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对金陵和杭州的美丽景色和丰富历史的想象和感受。 《念奴娇·周瑜宅》创作背景详情»

清代诗人郑燮的照片
郑燮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他的名字是燮,字是克柔,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一生主要在扬州客居,以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都是独立的,被世人称为“三绝”。他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尤其是画竹,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成就非常突出。他还著有《板桥全集》。他曾经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中进士之后,他历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以惠政著称。然而,因为他请愿救济饥民而得罪了上级官员,最终因病辞官回家。最后,他在1765年去世。

猜您喜欢

读书

宋代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代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示子遹

宋代 陆游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