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郑燮的照片
郑燮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他的名字是燮,字是克柔,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一生主要在扬州客居,以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都是独立的,被世人称为“三绝”。他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尤其是画竹,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成就非常突出。他还著有《板桥全集》。他曾经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中进士之后,他历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以惠政著称。然而,因为他请愿救济饥民而得罪了上级官员,最终因病辞官回家。最后,他在1765年去世。

姻缘

郑板桥,这位文采盖世的作者,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艰辛。然而,命运却在他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他一次意外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

早年的郑板桥生活在贫困中,他的文才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然而,有一天他走到一家人的门前,惊讶地发现门前的对联竟然是他的诗作。他好奇地询问了这家人的户主饶夫人,她告诉郑板桥,她的女儿非常喜欢他的作品。

郑板桥急忙自称是郑板桥本人,饶夫人立刻把她的女儿五娘叫了出来。饶夫人决定将她的女儿许配给郑板桥。这个意外的相遇和结合,改变了郑板桥的命运。

郑板桥后来考中了高中进士,成为了一名有名的学者。他的文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他的作品在大小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夫妇二人也一直恩爱地度过了一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命运有时候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机会。郑板桥的才华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的作品被人们所喜爱和传颂,他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相信奇迹,相信命运的安排。郑板桥在最困难的时刻遇到了一个机会,他抓住了这个机会,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我们也应该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迎来转机和成功。

郑板桥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鼓舞。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向郑板桥学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 郑燮姻缘详情»

介绍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和诗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他在康熙年间应科举成为秀才,雍正十年成为举人,乾隆元年(1736)以丙辰科二甲进士的身份考中。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以政绩声名远扬。然而,由于与上级官员发生冲突,他最终辞官回家。

郑板桥一生都居住在扬州,并以书画为生。他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他的诗词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独具一格。他的画作以花卉、木石为主题,尤其擅长描绘兰竹。他用焦墨挥毫描绘兰叶的细腻之处,运用草书的笔法,使画作既不过于杂乱,也不显得稀疏。他的书法也别具一格,楷、隶两种字体相互融合,自称为“六分半书”。他的印章也富有古朴的笔力和文雅的气息。

郑板桥为人疏放不羁,即使是作为进士被选为县令,他也更喜欢过着诗酒的生活。在调任潍县期间,他因为看到民众遭受饥荒而向上级请赈,却因此得罪了大官员,最终被罢免。他回到扬州后,声誉更加显赫。他沉迷于山水之间,与其他文人和僧侣一起游玩。他经常在酒廊和僧壁上写下丛兰和瘦石的题诗,观者无不赞叹不已。

郑板桥著有《板桥全集》,他亲自手书并刻版。他的画作以卖画为生,广受传颂。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他尤其擅长画兰竹,一生中画竹最多,其次是兰和石。他也画过松树和菊花,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兰竹图》。

郑板桥是清代文人画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郑燮介绍详情»

轶事

板中也有所体现。他曾经说过:“官宦劣绅,不作画,不卖字,不收钱,不收礼,不收物,不收食,不收酒,不收烟,不收茶,不收狗肉,不收鸡鸭,不收鱼肉,不收酱菜,不收酱油,不收醋,不收酒酿,不收酒酿饼,不收酒酿饼糕,不收酒酿饼糕果,不收酒酿饼糕果脯,不收酒酿饼糕果脯酱,不收酒酿饼糕果脯酱醋,不收酒酿饼糕果脯酱醋酱,不收酒酿饼糕果脯酱醋酱醋。” 可见他对名利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怪异的润例和言行举止使得板桥在当时的社会中颇有名气。他的作品以怪异著称,不拘一格,独具风采。他的画作常常以梅兰竹石为题材,寓意深远,给人以启迪和警示。他的文章也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常常以骂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他的性情怪异,行为古怪,但却真诚坦率,不受世俗的束缚。

板桥的怪异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位独具特色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行,向人们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批判,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板桥的怪异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位独具特色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行,向人们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批判,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板桥以其怪异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行,向人们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批判。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板桥的怪异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位独具特色的艺术家,他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燮轶事详情»

生平

郑燮是一位著名的读书教书者,他的家族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迁居兴化城内,直到他成为第十四代的郑板桥。他的父亲郑之本是一位廪生,号梦阳,品学兼优。郑板桥的家庭非常重视教育,他的父亲曾经授徒给数百人。

郑板桥于1693年11月22日子时出生,那时他的家境已经中落,生活非常拮据。在他四岁时,他的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时又失去了继母郑夫人。然而,他的乳母费氏成为了他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她给予郑板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郑板桥非常聪明,三岁就能识字,八九岁时已经能够在父亲的指导下写作文和对联。他年轻时跟随父亲去真州毛家桥读书,并在十六岁时向乡先辈陆种园学填词。二十岁左右,他考取了秀才,并在二十三岁时娶了妻子徐夫人。同年秋天,郑板桥首次前往北京,并在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的《秋声赋》。二十六岁时,他在真州之江村设立了塾,开始教书。然而,当他三十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此时他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生活更加困苦。他写了一首名为《七歌》的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悲叹。

郑板桥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他的父亲是一位廪生,他在四岁时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在他父亲那一代,家境已经中落,虽然有学养,但只考取了一个禀生的资格,过着相当清苦的生活。郑板桥是独子,不幸在三岁时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长大。费氏是他祖母的侍婢,她为了感谢主人的恩情,不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来到郑家与郑板桥共度患难。每天清晨,她背着瘦弱的郑板桥去市场做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先买个烧饼给孩子充饥。后来,她的儿子虽然成为了八品官,邀请她回去享福,但她宁愿留在郑家继续吃苦。郑板桥为了感谢乳娘,写了一首诗,描述了他们共度患难的情景。诗中写道:“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郑板桥的继母郝氏聪明而有爱心,但她身体虚弱,无法承受饥寒的折磨。在郑板桥十四岁时,她就去世了,对于还未成年的郑板桥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尽管他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但郑板桥在康熙时期考取了秀才,雍正时期成为了举人,乾隆时期又考取了进士。尽管他的家境贫困,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郑板桥是一位读书教书的先贤,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困苦。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郑燮生平详情»

多才多艺

郑燮,字板桥,是一位擅长书画的艺术家。他以画竹、工楷隶和擅画兰竹石而闻名。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充满了写意和趣味。

郑燮自称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他认为自己的竹画清俗雅脱,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孤高的情操。

郑燮的工楷隶综合了草隶篆楷四体,加入了兰竹笔意。他的字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用“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来形容他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郑燮擅长画兰竹石,他的作品体貌书朗,风格劲峭。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在题画兰的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他作品中“书”与“画”的关系。

郑燮的书画特色是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称应有“真气、真趣、真意”。他的诗文特性有三个方面:去陈旧套语,白话代替古典,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有两首咏竹的诗,其中一首为“题竹石”。这首诗点出了竹的“处境”,表达了竹的贞定和坚劲,令人望之生敬。另一首为“题画竹”,前两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两句则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燮的对联有两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对联表达了他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另一句是“汲来江水烹新茗”,形象地描绘了他品茶的情景。

郑燮在《郑燮六十自寿》中写道,他常如作客,不问康宁。只要囊中有余钱,瓮中有余酿,釜中有余粮,他就可以取出几页赏心的旧纸,放浪吟哦。他的兴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过千官,过到六旬仍然年轻。

郑燮定欲成仙,空生烦恼。他只让耳朵听不到俗声,眼睛看不到俗物,心胸不受俗事的困扰。他随意地创作几枝新花,纵横穿插。他睡得迟,起得早,一天的清闲就像两天,算来已经过了百岁。

郑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的画竹、工楷隶和擅画兰竹石都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他的诗文也充满了新意和深意。郑燮的艺术成就令人敬佩,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 郑燮多才多艺详情»

官宦生涯

郑板桥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过范县令和潍县调署等职务,他以他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742年的春天,郑板桥五十岁时,他被任命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在这个职位上,他开始编纂自己的诗词集。一年后,他将《道情十首》修改至定稿,并由上元司徒文膏刻印。在他担任范县令期间,他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民的生活,他深入了解民情,促进农民休息,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1746年,郑板桥被调任潍县。当时山东发生了大饥荒,人们甚至相互食用。潍县原本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但从那年开始,灾荒连年,救灾成为郑板桥主持潍县政务的重要任务。他开仓救济,发放粮票给民众,大力兴修工程,修建城墙和水池,吸引附近的饥民前来就食,富裕的家庭开设粥厂轮流供应食物。他封存了大量的粮食,救活了上万人。尽管收成不好,他也捐出自己的积蓄,毁掉了借条,让人民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潍县的饥民外出觅食,郑板桥深感同情,写下了《逃荒行》这首诗。

在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被派往山东进行救灾工作,郑板桥随行。随着秋天的到来,潍县的灾情逐渐缓解,饥民也纷纷从外地返回家乡,郑板桥写下了《还家行纪》这首诗。为了防止水灾和侵扰,他捐款发起修建潍县城墙的活动。秋末,他还写下了《修潍县城记》这本书。

1751年,海水泛滥,郑板桥前往潍县北边的禹王台考察灾情。郑板桥的官职意在为民众谋福祉,因此他在治理时能够体恤平民和关注民生问题。

郑板桥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他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为人民做出的实际行动中。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奉献和努力,才能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郑燮官宦生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