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
郑燮,字板桥,是一位擅长书画的艺术家。他以画竹、工楷隶和擅画兰竹石而闻名。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充满了写意和趣味。
郑燮自称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他认为自己的竹画清俗雅脱,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孤高的情操。
郑燮的工楷隶综合了草隶篆楷四体,加入了兰竹笔意。他的字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用“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来形容他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郑燮擅长画兰竹石,他的作品体貌书朗,风格劲峭。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在题画兰的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他作品中“书”与“画”的关系。
郑燮的书画特色是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称应有“真气、真趣、真意”。他的诗文特性有三个方面:去陈旧套语,白话代替古典,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有两首咏竹的诗,其中一首为“题竹石”。这首诗点出了竹的“处境”,表达了竹的贞定和坚劲,令人望之生敬。另一首为“题画竹”,前两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两句则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燮的对联有两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对联表达了他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另一句是“汲来江水烹新茗”,形象地描绘了他品茶的情景。
郑燮在《郑燮六十自寿》中写道,他常如作客,不问康宁。只要囊中有余钱,瓮中有余酿,釜中有余粮,他就可以取出几页赏心的旧纸,放浪吟哦。他的兴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过千官,过到六旬仍然年轻。
郑燮定欲成仙,空生烦恼。他只让耳朵听不到俗声,眼睛看不到俗物,心胸不受俗事的困扰。他随意地创作几枝新花,纵横穿插。他睡得迟,起得早,一天的清闲就像两天,算来已经过了百岁。
郑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的画竹、工楷隶和擅画兰竹石都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他的诗文也充满了新意和深意。郑燮的艺术成就令人敬佩,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
郑燮简介: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他的名字是燮,字是克柔,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一生主要在扬州客居,以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都是独立的,被世人称为“三绝”。他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尤其是画竹,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成就非常突出。他还著有《板桥全集》。他曾经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中进士之后,他历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以惠政著称。然而,因为他请愿救济饥民而得罪了上级官员,最终因病辞官回家。最后,他在176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