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宦生涯:
郑板桥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过范县令和潍县调署等职务,他以他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742年的春天,郑板桥五十岁时,他被任命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在这个职位上,他开始编纂自己的诗词集。一年后,他将《道情十首》修改至定稿,并由上元司徒文膏刻印。在他担任范县令期间,他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民的生活,他深入了解民情,促进农民休息,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1746年,郑板桥被调任潍县。当时山东发生了大饥荒,人们甚至相互食用。潍县原本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但从那年开始,灾荒连年,救灾成为郑板桥主持潍县政务的重要任务。他开仓救济,发放粮票给民众,大力兴修工程,修建城墙和水池,吸引附近的饥民前来就食,富裕的家庭开设粥厂轮流供应食物。他封存了大量的粮食,救活了上万人。尽管收成不好,他也捐出自己的积蓄,毁掉了借条,让人民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潍县的饥民外出觅食,郑板桥深感同情,写下了《逃荒行》这首诗。
在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被派往山东进行救灾工作,郑板桥随行。随着秋天的到来,潍县的灾情逐渐缓解,饥民也纷纷从外地返回家乡,郑板桥写下了《还家行纪》这首诗。为了防止水灾和侵扰,他捐款发起修建潍县城墙的活动。秋末,他还写下了《修潍县城记》这本书。
1751年,海水泛滥,郑板桥前往潍县北边的禹王台考察灾情。郑板桥的官职意在为民众谋福祉,因此他在治理时能够体恤平民和关注民生问题。
郑板桥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他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为人民做出的实际行动中。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奉献和努力,才能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郑燮简介: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他的名字是燮,字是克柔,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一生主要在扬州客居,以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都是独立的,被世人称为“三绝”。他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尤其是画竹,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成就非常突出。他还著有《板桥全集》。他曾经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中进士之后,他历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以惠政著称。然而,因为他请愿救济饥民而得罪了上级官员,最终因病辞官回家。最后,他在176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