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
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
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小石城山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而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这是一个漫长的戴罪期间,柳宗元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没有沉溺于自怜和悲伤之中,反而积极地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自己的胸襟,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这段时间里的游历结晶,它是柳宗元游历的记录和感悟。这篇文章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创作于元和七年(812年)。
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绘了永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永州的山水、人文和历史融为一体,展现了永州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柳宗元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永州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永州的山川秀丽、水草丰茂,以及人们勤劳的生活场景。他还通过对永州历史的回顾和对当地名胜的描述,展示了永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通过《永州八记》,柳宗元不仅展示了自己对永州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游历和观察,表达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文景观的赞美,传达了对人类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之,《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贬谪期间的游历结晶,它不仅展示了永州的美丽和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观察,传达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怀。这篇文章不仅是柳宗元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品,也是他对贬谪生活的积极应对和心灵慰藉的体现。
《小石城山记》创作背景详情»
柳宗元的眼光和胸怀使得小石城山得以被发现和赏识。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将小石城山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美丽。小石城山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无人能够掩盖或嫉妒。尽管它位于偏僻荒远之地,但它有幸遇见了柳宗元,成为了一个被世人所称赞的美山。
这篇散文的字数虽然不多,但每个字都恰到好处。作者通过描写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展示了它的荒凉和偏僻。这种环境决定了小石城山的无人赏识的境况。然而,柳宗元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他的独特眼光和胸怀使得他能够发现小石城山的美丽。他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融入到对小石城山的赏析中,使得它成为了一个被世人所称赞的美山。
这篇散文的描写手法简练而生动。作者通过对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描写,展示了它的荒凉和偏僻。同时,他也通过对柳宗元的眼光和胸怀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小石城山的赏析和赞美。这种对比使得小石城山的美丽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座山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这篇散文通过对小石城山的描写和赏析,展示了作者对这座山的独特眼光和情感。通过对小石城山的赞美,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偏僻荒凉之地的理解和怜惜之情。这篇散文短小精悍,字字珠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石城山记》鉴赏详情»
作者在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然而却不直抒胸臆。首句由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到“愈以为诚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转,也是文章的转折点。接下来的几句话,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造物者的赞叹之情。他用“石城”一词来形容小石城山,暗示了这座山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造物者的敬畏之情。作者通过对小石城山的描写,表达了对造物者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感慨。整个段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造物者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思索。整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造物者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思索。 《小石城山记》赏析详情»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言中,有些字形相似或者发音相近的字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现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及其替代含义:
1、少:通“稍”,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少安毋躁”(稍安勿躁)。
2、当:通“挡”,表示阻挡的意思。例如:“当门而立”(挡住门口站着)。
3、伎:通“技”,这里指美景。例如:“伎巧”(美丽的景色)。
4、睥睨:同“埤堄”,这里指城上如齿般的城墙。例如:“睥睨城上”(城墙上齿状的形态)。
5、傥:同“倘”,或者。例如:“傥或有变”(或者可能会有变化)。
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中,有些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句子结构,灵活地变化词类的用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1、北: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向北走。例如:“北行”(向北行走)。
2、下: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向下走。例如:“下山”(往山下走)。
3、环: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盘旋攀爬。例如:“环山而上”(盘旋着爬上山)。
虚词是指在文言中,具有一定功能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
1、以(投以小石):用,拿。也可以作为连词使用。例如:“以手投足”(用手投掷)。
2、而:逾黄茅岭而下(顺承关系,不译);其一少北而东(承接关系);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关系);益奇而坚(并列关系)。
以上是关于通假字、词类活用和虚词的一些常见现象和用法。在文言中,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语言更加灵活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句子结构来理解和运用。
《小石城山记》文言现象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