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的经历。在贞元十九年至贞元二十一年期间,柳宗元担任监察御史里行,这是一个御史的见习官职位。作为监察御史里行,他有权力像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他可以过问民事、军事和财政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虽然品秩不高,但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在柳宗元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期间写的,目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柳宗元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地方官吏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篇文章可以被视为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运动的先声,显示了他对改革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种树郭橐驼传》创作背景详情»
是在借用《庄子》中的形象,强调了橐驼的谦逊和乐观的性格。
文章接着介绍了橐驼的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橐驼擅长种树,他深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这里的“顺木之天”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树木的本性。通过这个比喻,作者引申出了“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过度干预,而应该尊重人民的本性和需求。这是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评,也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的下半部分则是对治民之理的论述。通过对橐驼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作者阐述了为官治民的大道理。他指出,官吏应该遵循“养树”的法则,不应该过度干预民众的生活,而应该尊重人民的需求和本性。这是对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行为的批评,也是对改革弊政的呼吁。
整篇文章共分为五段,前两段介绍了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和种树专长,为后面的论述做了铺垫。第三段则是对《庄子》中人物形象的借用和灵活运用,强调了橐驼的善良性格。第四段则是对橐驼的命名的解读,揭示了橐驼的谦逊和乐观的性格。最后一段则是对治民之理的论述,通过对橐驼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批评了当时官吏的行为,并呼吁改革弊政。
整篇文章通过寓言和政论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评和对改革弊政的愿望。同时,通过对橐驼的形象刻画和种树之道的论述,展现了橐驼谦逊、乐观的性格,以及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尊重。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有趣,寓意深远,是一篇寓言故事和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种树郭橐驼传》赏析详情»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作者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这篇文章可能是在此期间写的,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
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之道为主线,通过对其种植和管理的对比,阐述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作者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了中唐时期吏治的扰民、伤民现象,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的写作手法独特,采用了借传立说的方式,通过具体事例来阐述观点。首先通过对种植的当与不当的对比,引出了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最后将吏治与种树进行比照,从而阐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作者通过简洁生动的描写和庄谐杂出的对话,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作者阐述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文章批评了中唐时期吏治的扰民、伤民现象,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愿望。同时,文章的写作手法独特,借传立说,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描写,使得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种树郭橐驼传》题解详情»
观点:种树人和做官者都有可能犯错,需要注意避免对树木和民众造成伤害。
这篇文章通过寓言的方式,讲述了郭橐驼种树的故事,以此来批评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文章中提到,种树人有可能犯下“勤虑害树”的错误,而做官者也有可能犯下“烦令扰民”的过错。
从这个观点来看,作者认为无论是种树人还是做官者,都需要谨慎行事,避免对树木和民众造成伤害。种树人应该在种植树木时,考虑到树木的生长环境和需求,不盲目地进行砍伐和修剪。而做官者则应该在执政过程中,注重民生福祉,减少繁文缛节,避免过度干预和扰民。
这篇文章的观点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生态平衡,不仅要种树,还要关注树木的生长和保护。在政府治理方面,官员们应该注重民生,减少繁文缛节,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环境。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寓言的方式,提醒人们种树人和做官者都有可能犯错,需要注意避免对树木和民众造成伤害。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适用,我们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避免盲目行事和过度干预。
《种树郭橐驼传》观点详情»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2、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3、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2、(既然)已,勿动勿虑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去)不复顾?
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4、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两个词,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6、(其实)害之?
古义,两个词,其,这,实,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字)而幼孩?
字(古义,抚育;今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地位低下的人,指老百姓;今义,人格卑下的人。
9、故(病)且怠?
古义,困苦;今义,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
10、得(养人)术?
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
三、一词多义:
1、虽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虽然)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然)
2、故?
(1)其土欲故(旧,这里是原来的土)?
(2)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2)其实害之?(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像)
(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3)故不我若也?(比得上)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知识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
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