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注释:
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
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职期间的一次登山望景经历。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确定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柳宗元为了排遣愁思,邀请了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当他们登上山顶,眺望四野时,发现群峰如剑锋般耸立,这景象更加触动了柳宗元的愁怀。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并寄给了他在京城长安的亲友们。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创作背景详情»
,这些山峰变成了他们的亲人、朋友,他们期望能够化身为这些山峰,散布在各个山峰之上,以此来望望故乡。这种幻想的产生,既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也是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和愤慨的抒发。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比喻的运用,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贬谪生活的愤慨融入其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比喻新颖巧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景物的联想和幻想,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不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短小精悍,字字珠玑,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比喻的运用,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贬谪生活的愤慨融入其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中的形象描写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贬谪生活的不满之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