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晚次潼关怀古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岁时曾经献书阙下,但是没有通过考试,落第了。这对于年轻的岑参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感到非常失意和沮丧。

在失意之后,岑参决定东归,返回自己的家乡。在回程的路上,他经过了潼关,决定在这里晚宿一宿。潼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关隘,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这里的山川景色壮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当岑参在潼关晚宿时,他不禁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他看到了潼关的城墙和关楼,想象着古代的战争场景和英雄壮举。他看到了潼关的山川和河流,想象着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畅游的场景。他看到了潼关的人们,想象着古代的商旅和行人在此驻足的场景。

在这样的环境下,岑参的情感被激发了起来。他开始怀古,思考着古代的辉煌和荣耀。他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古人的事迹和传说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他思考着自己的失败和迷茫,但也意识到自己还年轻,还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于是,在这个晚上,岑参写下了《东归晚次潼关怀古》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古代辉煌的向往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它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失意和迷茫的思考。这首诗成为了岑参早期作品中的一颗明珠,展示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文: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相关标签:登高怀古黄河抒情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