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暮春时节,眼中尽是陌生的草木,晚景中看到了渡津的关楼。首阳山曾是伯夷的居所,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于是登上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自从黄河将大山分开,此地便一直战火不断,鲜血染红了河水。潘岳在此地作下了《西征赋》,曹操也在此地展现了英勇智谋。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注释:潼关:据《元和郡县志》卷二:“潼关,在(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
别乡树:指岑参在长安的居处。岑参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后“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旧赋》)。为求仕奔波来往于长安、洛阳间。
津楼:指风陵津楼。伯夷:商末士君子。首阳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首阳山与华山为黄河所隔。
关城:指潼关城墙。
洪河:指黄河。
巨灵: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
流血:言自古以来此地征战不休,鲜血染红了黄河水。一作“流尽”。
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
曹公:即三国曹操,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岁时曾经献书阙下,但是没有通过考试,落第了。这对于年轻的岑参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感到非常失意和沮丧。
在失意之后,岑参决定东归,返回自己的家乡。在回程的路上,他经过了潼关,决定在这里晚宿一宿。潼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关隘,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这里的山川景色壮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当岑参在潼关晚宿时,他不禁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他看到了潼关的城墙和关楼,想象着古代的战争场景和英雄壮举。他看到了潼关的山川和河流,想象着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畅游的场景。他看到了潼关的人们,想象着古代的商旅和行人在此驻足的场景。
在这样的环境下,岑参的情感被激发了起来。他开始怀古,思考着古代的辉煌和荣耀。他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古人的事迹和传说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他思考着自己的失败和迷茫,但也意识到自己还年轻,还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于是,在这个晚上,岑参写下了《东归晚次潼关怀古》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古代辉煌的向往和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它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失意和迷茫的思考。这首诗成为了岑参早期作品中的一颗明珠,展示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诗人岑参的《登潼关》进行解读。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归乡的无所归依感和对伯夷、叔齐等君子风范的向往。接着,诗人登上关城楼,远望黄河,感叹黄河水中承载着无数历史伤痕和英魂的悲咽和哀叹。最后,诗人思古之幽情,仰慕潘岳之赋和曹公的战功,对潼关的历史厚重感到凄凉怅惘。整篇赏析语言平易浅近,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和思古之情,具有深婉不迫、蕴藉思深的风格,与阮籍的《咏怀诗》相似。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