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为特点。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故。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攻占了洛阳,这也是刘长卿长期居住的地方。面对乱军的威胁,刘长卿不得不离开洛阳,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
秋天是一个寂寥而凄美的季节,正是这个时候,刘长卿来到了吴公台。吴公台是扬州的一座山峰,它高耸入云,俯瞰着整个扬州的美景。站在吴公台上,刘长卿可以看到远处的江水和平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然而,刘长卿内心的情绪却并不平静。他思念着被乱军占领的洛阳,思念着他曾经的家园和亲人。他对乱世的悲愤和对家国的忧虑溢于言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吊古之作。
这首诗以吊古的形式表达了刘长卿对洛阳的思念之情。他描绘了洛阳昔日的繁华景象,以及如今的荒凉和残破。他用凄美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乱世的痛苦和对家园的眷恋。
刘长卿的这首诗作展现了他对家园的深情厚意和对乱世的不满和忧虑。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家园的眷恋和对乱世的反思。这首诗作不仅展示了刘长卿的才华,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心情。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流亡扬州期间所作。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原本居住的洛阳被乱军占领,他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在一个秋日的登高之际,他来到了吴公台,并写下了这首吊古之作。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写的是因为观赏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引发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联一方面描写了近处的景物,一方面描写了远处的景色。第三联以夕阳衬托着旧日的堡垒,以寒磬衬托着空旷的林木,展现了过去辉煌的地方如今的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迹罕至;远望山峦,皆在云雾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声慢慢扩散到空旷的林木中。秋风四起,这钟磬声似乎带有一种寒意。南朝的古迹依然存在,但人们已经离去,只有长江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的是江山依旧,而人物已经不同。最后两句表达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
这首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古今兴废的苍凉深邃的感叹。全诗以“远眺”为主题,情绪主导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诗人融合了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这首诗的文笔简洁,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五言长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鉴赏详情»
为开头,写出了钟声的凄凉悠远之音。钟声悠扬,回荡在空旷的林间,仿佛在述说着古台的历史沧桑和岁月的流转。整个颈联给人一种沉郁、凄凉的感觉,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相融合,展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颈联之后,诗人将目光转向自己,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腰联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上句写思乡之情。诗人身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无法抑制。用“怀”字,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下句写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诗人用“远”字,表达了自己与故乡的距离之遥远,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整个腰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离乡之苦的体验。
尾联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上句写自己的命运。诗人用“凄凉”二字,表达了自己的命运坎坷和不幸。用“凄凉”形容自己的命运,既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也表现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无力。下句写对人生的感悟。诗人用“浩荡”二字,表达了对人生的宏大和辽阔的感悟。诗人通过对自己命运的反思,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微小和渺小。整个尾联给人一种深沉、慷慨的感觉,诗人通过对自己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
整首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诗人通过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离乡之苦和对命运的抗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详情»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出生于宣城(今属安徽),是唐代著名诗人。后来他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成为当地的郡望。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在肃宗至德中,他担任官监察御史,后来又被任命为苏州长洲县尉。在代宗大历中,他担任转运使判官,之后又被任命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然而,他因为直率而得罪了上级,两次被贬谪。在德宗建中年间,他最终担任随州刺史,因此被世人称为刘随州。刘长卿的诗才卓越,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佳作。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