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怀古》原文赏析

  • huái
    怀
  • [
    sòng
    dài
    ]
    jiāng
    kuí
  • àn
    guī
    yún
    rào
    tuó
    jiāng
    hán
    xīng
    yǐng
    mián
    shā
  • xíng
    rén
    chàng
    wàng
    tái
    liǔ
    céng
    wáng
    sǎo
    luò
    huā

原文: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相关标签:写景怀古借古讽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儿,急遽地掠过船旁。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荡漾,闪耀着光芒。沙滩上的白鹭,早已睡熟,没一点声响。
我默默地望着姑苏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

注释:
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柁(duò)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竿。
诸本并作“鹭眠”。夏校本记:“曹元忠校:‘《鹤林玉露》引作“雁团”。’”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
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又《苏台览古》:“归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姜夔翻为新意。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吴王:指春秋吴国之主。亦特指吴王夫差。 《姑苏怀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对比了姜夔的《昔游诗》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两首诗。文章首先提到了姜夔在目睹江淮地区的凋敝和荒凉后发出的慨叹,以及他在诗中表达的淡淡的惆怅和苦涩的况味。接着,文章指出了姜夔诗中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以及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文章还引用了姜夔《诗说》中的话,强调了这首诗的飘逸之处。然后,文章将姜夔的诗与李白的《苏台览古》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并赋予了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最后,文章指出了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的相似之处。整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姜夔的《昔游诗》的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 《姑苏怀古》鉴赏详情»

金朝诗人姜夔的照片
姜夔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猜您喜欢

白帝城怀古

唐代 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隋堤怀古

唐代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

七律·咏贾谊

近现代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