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注释: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当时作者姜夔年仅二十多岁。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导致江淮军队战败,这一消息震惊了国内外。不久之后,完颜亮在瓜州被他的臣下所杀。
根据之前的小序所述,淳熙三年,姜夔经过扬州时,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凄凉景象。他感叹当下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对扬州昔日繁荣的怀念和对如今山河破碎的哀思。
《扬州慢·淮左名都》创作背景详情»
的感觉更加深刻地传达给读者。而“都在空城”则是对扬州的描写的总结,空城象征着战争的破坏和人们的离散,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下片则是对扬州的美好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的对比。词人用“昔日龙堆”来形容过去的扬州,龙堆是扬州的一处名胜,也是扬州的象征之一。而现在的扬州则是“烟水寒翠”,烟水寒翠是对扬州的现状的描写,烟水寒翠中的“寒”字又一次强调了扬州的凄凉和无奈。词人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扬州的怀念和对战乱的痛恨。
最后两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则是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词人通过“千古兴亡多少事”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人们的离合悲欢,都在这长江滚滚流中渐渐消逝。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则是对未来的展望,长江滚滚流不息,代表着历史的延续和人们的生活的继续。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扬州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同时也对历史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词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词中的景物和情感更加生动和深刻。这首词既有扬州的风景之美,又有词人的情感之美,是一首富有余味和意境的佳作。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详情»
这首词是姜夔在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的荒凉景象后写下的。词的开头以描述扬州昔日的繁华之处为起点,但以空城的形象作为结尾,展现了今昔盛衰之感。
词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景象。这里的“春风十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春风拂面,而是借用杜牧的诗意,使作者联想起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从而更加凸显了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一句描写了金兵的劫掠已经过去,但“废池乔木”仍然让人厌恶谈论战事,可见当年的战祸有多么严重。这里的“犹厌言兵”四字,包含了无限的伤乱之意,是其他言辞所无法比拟的。
“清角”一句不仅增加了凄凉之感,而且暗含了许多曲折。下面有同仇敌忾之心,但上面却没有抗金北伐的意愿,因此清泠的号角声只能徒然响彻在兵燹之后的空城中。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展开了对过去的怀念。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一直广为人知,但如果他再次来到这里,必定无法吟唱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前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和他曾经徜徉过的二十四桥。桥边的芍药花虽然依旧美丽,却无人欣赏,显得十分落寞。
整首词中的“二十四桥”一句,更加精致而凄凉,令人心碎。萧德藻认为这首词有着黍离之悲,表达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二详情»
幽美的地方。解鞍少驻初程,意味着姜夔刚刚到达扬州,还没有停留下来。下阕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指扬州的美景。荠麦青青,形容扬州的田园风光。这里的景色美丽如画,姜夔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一句“独立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姜夔对扬州的离别之情。他站在栏杆上独自凝望,眼前的江山无限美好,但离别时却如此艰难。整首词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扬州的繁华与荒凉,展现了姜夔对扬州的深深怀念和离别之情。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四详情»姜夔的这首自度曲是他十七首自度曲中最早写的一首。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是纪行,下片是志感。在岁末时节,他引用了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并不是真正指的春天的风景,而是让人联想起昔日扬州路上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繁华景象。他将“过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进行对比,正是表达了他内心的悲伤之情。杜牧的扬州诗一直以来都很受欢迎,后人常常通过他的诗来了解唐代扬州的风貌。姜夔在这首词的下片中以杜牧的诗作为历史背景,将昔日扬州的繁华与眼前战后的衰败进行对比,表达了他对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同时也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姜夔当时二十二岁,正处于风华年少的阶段,他可以将自己与杜牧相比,但是面对屡经战火的扬州,即使内心充满了风情,也无法抵挡伤离念乱之情的侵袭。这首词以艳丽的语言写出了悲伤的情感,可以说这是这首词的一个特点。作者并不是追求杜牧的放荡生活,而是通过表达自己当前的悲伤之情,所以不应该过多地责怪他。 《扬州慢·淮左名都》评解详情»
姜夔是一位游士,他的词作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而是展现了他多样的情感世界。尽管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姜夔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他身历高、孝、光、宁四朝,正值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充满了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感慨叹。
在姜夔可考的词作中,有一首是他在客游扬州时写的,表达了他对这座历史名城凋敝和荒凉的感受,这首词被称为《黍离》。词的上片以“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展现了城市的盛衰之感。词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景象,与杜甫的《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相似。这句词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借用杜牧的诗意,使作者联想起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衬出今日的衰败景象。接下来的“胡马窥江”一句描写了金兵的劫掠,虽然已经过去,但“废池乔木”仍然让人厌恶战争的谈论,可见当年的战祸有多么严重。陈廷焯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含了无限的伤乱之意,其他人千百言语也无法表达出这种韵味。姜词以其独特的韵味胜出,淡淡的语言中却蕴含着浓郁的情感。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通过怀古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一直被人们所称颂,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无法吟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曾经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依旧风姿绰约,却是无人照料,显得落寞凄凉。尤其是“二十四桥”一句,更加工致、惨淡,令人动容。萧德藻认为这首词“有黍离之悲”,确实深中肯綮。
姜夔的词作虽然受到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他的词作展现了多样的情感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韵味,表达了对时代动荡和城市凋敝的悲悯之情。姜夔的词作在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三详情»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