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元宵月圆之夜,明月正圆,那些星星的光在相比之下就显得有些暗淡。春天刚到,春意还不是很浓,忽深忽浅,夹杂着几分寒意。人们都到街上去看灯行乐,熙熙攘攘,灰尘滚滚,还夹杂着仕女们的兰麝细香,扑面而来。抬头望见一轮皓月,不管人们走到哪里,它都会跟到哪里。
皇帝游赏,坐在御楼上观灯。成千上万的彩灯堆叠在一起,熠熠生辉,皇帝从正门楼里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灯盏感到十分的赏心悦目。皇帝坐于轿中,此时没有风吹动,那轿前的珠帘不卷起来的。皇帝赏完灯后将要御驾回宫,楼上乐队高奏管弦,乐声鼎沸,仿佛从云外传来,不同凡响。臣僚跟着皇帝归去,他们帽上簪着宫花,在元宵节这些彩灯映照下,花影也就跟着转动起来。
注释:
明月逐人来:李持正首创的词调,词牌名取自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诗句。
星河:银河。
红莲:指扎成莲花状的灯。
禁街:指京城街道。
暗尘香拂面:此句兼从苏味道诗与周邦彦词化出。
鳌(áo)山:元宵灯景的一种。这种灯具是把成千上万的彩灯,堆叠成一座像传说中的巨鳌那样的大山(“天半”形容其高),也叫“山棚”“采山”。
凤楼两观:指宣德楼建筑,那是大内(皇宫)的正楼门。
《明月逐人来》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持正是一位生活在两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中,并且受到了苏东坡的赞赏。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词应该是在徽宗朝之前创作的。正好在汴京上元之夜的灯节时,李持正观赏景色时产生了灵感,创作出了这首词。 《明月逐人来》创作背景详情»
映照着整个京城,景象壮观。这三句通过描写皇帝的游赏场面,展现了元宵节的盛况和皇帝的威严。
接下来的两句“宫灯照碧水,玉树凌寒霜”,写的是皇帝所在的宫殿灯火辉煌,照亮了碧水和寒霜覆盖的玉树。这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皇帝的尊贵和宫殿的富丽堂皇。
最后一句“金阙玉楼临碧汉”,写的是皇帝所在的楼阁高耸,俯瞰着碧蓝的天空。这句通过对皇帝所在位置的描写,展现了皇帝的威严和统治力。
整首词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展现了元夕之夜的热闹和喜庆氛围,同时也通过对皇帝的描写,展现了皇帝的权威和尊贵。词中运用了描写自然景物和描写人物的手法,使整首词更加生动有趣。
《明月逐人来》赏析详情»
李持正,字季秉,是莆田(今属福建)人。他年少时就在叔伯辈的李宗师的指导下学习,因此被称为大小李。他于政和五年(1115年)考中进士,后历任德庆、南剑、潮阳等地的官职。
关于李持正的事迹,可以在《莆阳文献传》卷一五中找到相关记录。此外,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一六中也提到了他的一些事迹。其中,吴曾提到了李持正与李太师合作创作了《明月逐人来》这首乐府词,李太师负责谱曲,而李持正则负责写词。此外,李持正还创作了《人月圆》这首令,深受人们喜爱。吴曾还指出,近年来有人将这首令误认为是王都尉的作品,实际上并非如此。李持正的词作至今仍有两首流传下来。
关于李持正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文中并未提及,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查找相关资料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