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柳条飘拂,榆荚成串。清明、寒食两节已过。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问江南:都有谁来乌衣园探寻?只有我这个江南过客。
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金陵乌衣园:南京秦淮河岸乌衣巷东面,原为东晋王、谢等贵族住宅遗址,南宋时已成为人们游乐场所。
柳带榆(yú)钱。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
罗绮(qǐ):此以衣代人,指游女。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
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这两句是说,本来想借游园以摆脱繁杂的官场事务,谁知来到园中却勾引起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
随分:犹云随便。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234年的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期间。当时,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担任淮西财赋总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与他的兄弟吴渊一起游览了乌衣园,因此有了这首词的创作灵感。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或三月三十。这一天人们会禁火,不做饭,只吃冷食,以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介子推的忠诚和悲剧。而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作者在建康担任淮西财赋总领,负责管理财政和税收事务。这个职位使得作者对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对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与此同时,作者与他的兄弟吴渊一起游览了乌衣园。乌衣园是当时建康城内一处著名的园林景点,以其美丽的景色和精心设计的园林建筑而闻名。在这个园林中,作者和他的兄弟欣赏了自然风光,感受了春天的气息,也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产生了写词的灵感。他通过词的形式,表达了对节日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创作背景详情»
的情感与自身的遭遇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逆境的不屈和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两句“独有青山如画里,却无人似我能诗。”以景写情,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情的自豪和对境遇的无奈。青山如画,美景依旧,但却没有人能像作者一样写出动人的诗句。这里的“能诗”不仅仅指写诗的能力,更是指作者对于现实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词以景写情,以怀古抒发自己的苦闷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逆境的不屈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自身遭遇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逆境的不屈和对理想的追求。词中融入了怀古的元素,通过引用古诗来对比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愤慨。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赏析详情»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他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然而次年他被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吴潜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来改封许国公。然而他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次被罢相,被贬谪到建昌军,后来又被徙到潮州、循州。
吴潜与姜夔、吴文英等人有交往,但他的词风更接近于辛弃疾。他的词作多抒发了他对于济时忧国的抱负和对于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他的词格调沉郁,感慨特深。他著有《履斋遗集》,并且还有一部词集《履斋诗余》。关于吴潜的生平和作品,这些著作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